韶山如今的商業中心在清溪鎮,但清朝民國時候,更為繁華的地方,反而是四周。
《韶山志》載:
明代,境內銀田寺因雲湖河水運暢通而形成小鎮。為穀米、生豬等農副產品集散場所。如意亭、瓦子坪、章公橋、永義亭、湘西亭、郭家亭也是境內較繁榮的集貿點。
(銀田 圖源韶山網)
歸納起來,自明之後,韶山繁華之處,乃一寺一坪一橋四亭。
志書從明朝説起,並非之前韶山地界沒有店鋪之類,但不得不承認,湘潭湘鄉寧鄉交界處的韶山,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人口不多,自然也就沒有像樣的商業。
元末明初的大戰,導致人口鋭減,江西填湖廣,韶山很多人,就是那時從贛省遷過來的。
江西老表,江西老表,並非説説而已。
人類一大厲害之處在於,只要沒有戰爭,沒有災禍,哪怕在如齏粉的廢墟之上,也能迅速恢復,重現輝煌。
湘潭即因湘江之便,南控五嶺,北連中原,地理位置比長沙還重要,在明朝,打下了金湘潭的名號。
銀田挨着湘潭,自然得其便利,移風鄉里,百姓們的農特產品,想要賣點錢,就得從西從南從北,運到銀田去,再由木船經雲湖河,過漣水,達湘江,到湘潭。
(湘潭老照片)
可以説,在那個年代,銀田是韶山當之無愧的NO.1。
《韶山志》裏有數據:
抗戰後,境內私營經濟發展較快,1947年,銀田寺有店鋪82家,其中經營百貨、南雜、布匹、肉食、藥材、枯餅、穀米47家;夥鋪、米粉店10家;刻字、照相、理髮、修理等服務行業25家,日均營業額2300銀元。批零兼營較大的商號有,標準、摩登、明大、新昌等……
內中三個詞,需稍微説明一下。
多年之前,我大伯母説去瓦子坪南貨店去,我奇怪,南貨是什麼呢?難道還有北貨嗎?
問過方知,就是商店嘛。
而且,確實有南貨北貨之分。
《魏書·食貨志》:
又於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貨,羽毛齒革之屬無遠不至。
此為南貨名字之始。
也就是説,南北朝時代,北朝買南方的羽毛齒革絲綢鐵鍋,北方的馬匹等物,則出口南方。
南雜店就是南貨店。
另一個詞,是枯餅。
也即油料作物的種子榨油後成餅形的渣滓。
説茶枯就很明白了。
80後小時候,就經常用茶枯洗頭髮呢。
夥鋪呢,網上查了查,大概跟現在的快捷酒店類似,應該是又有吃的還能住,但也就基本功能,比較省錢吧。
銀田之外,排第二的就是瓦子坪了——
這裏有南雜、布匹、屠坊、夥鋪之類的店鋪20家。
有商人的地方,就有公正公平的化身,關二爺。
瓦子坪有關帝廟,前有戲台,1946年,1948年,團田人兩次借來唱戲,1946年的那副對聯是:
有誰奏弦管遺音,官港濤聲,屏山松韻
豈獨復龍城元氣,九歌高唱,萬福來鍾
官港,即流經瓦子坪的楊林河;
(屏山遙望官港)
龍城,是當時團田所屬的湘鄉。
作者為石屏松樹山塾師張蓮坡,時在抗戰勝利之後,故有復元氣,唱高歌之詞。
瓦子坪之後,是如意亭,7家店鋪;
章公橋,4家。
其他地方,大概就在10家之內,或許因沒有統計,而無數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