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李文明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叢林塔影今猶在,

十里荷塘顯雛形;

誰取天街瑤池景,

移來人間落古城。

從東城門走進無棣古城,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荷花灣。荷花灣北畔有一雕樑畫柱的古亭叫做無棣印象。

無棣印象與他處迥然不同,以傳統的“堆山”造園手法,一改原有的平地感覺。漫步其中蜿蜒小道,水下可觀錦鯉戲荷,廊上欣聞鳥語聲緊。

南望江南金街粉牆黛瓦;再見伊人,芙蓉橋上,在水一方;大覺寺、海豐塔倒影水中,塔身亭亭,倒影麗麗,殿閣映輝。東見棧道曲曲,荷葉田田。

已是淺冬。

一池殘荷在風中搖曳着,在凜冽中站立着。

曾經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如今只剩這一池枯荷零亂而美麗着。

殘荷有獨屬於它的美,不過殘荷的美,也不是誰都能夠欣賞的。有人嫌它殘破枯萎,有人卻愛它悽清冷寂。固有唐代詩人李商隱深情不減寫下千古名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近幾日,我一直想沉下心來寫點東西。相比於夏日裏嬌豔的鮮荷,我更喜歡冬天枯傲的殘荷。

作為一名省市縣三級在冊的攝影會員,我每年都約三五好友,扛着機子,冒酷暑,撐舢板,誤入藕花深處。不只驚起一灘鷗鷺,也收穫不少自我角度的“孤芳自賞”,興奮不待,發至朋友圈共享,竟贏得“一定成就”的點贊,點讚的不只是朋友的朋友,還有領導的領導。

然而,最讓我痴迷的是誰也不叫,老伴也不讓跟着,獨自一人,到雪後的荷花灣畔,支起相機,靜拍,拍靜,拍枯,拍殘,拍冷,拍孤獨……

16年我寫過一篇《蓮的心事:一生為荷而來》獻給市政、園林處的幹部職工。12月又寫了一篇《殘荷 • 你是一曲寒冬跳動在我心中的音符》;2017年寫過一篇《五月蓮︱初荷出水清香嫩,人生何處不相逢》。

今年6月29日,看了王秀麗局長髮的抖音《你還記得海豐塔旁的夏雨荷嗎?》,當晚觸景生情,一氣呵成,寫下《情歸荷處︱無棣古城,為荷而來,一灣馨香,我為荷狂》,積多年賞荷心得,將賞荷歸類三大階段,竊以為一個人只有經過這“三個階段”才能達到賞荷不看荷,情歸荷處的境界。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第一階段叫賞荷是荷。看花是花,只是好看而已,一通大讚過後,隨即就扔到脖子後頭。

第二階段是賞荷看骨。能夠體會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風骨,賞荷入心,這是對荷花的細品。

第三階段是賞荷無荷。身處荷塘,滿眼荷葉不見荷花,有既無,無即有,無中生有看荷花,鳳凰涅槃,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與荷相融,達到荷即我,我即荷之境界。

今冬,我們換一個角度,疫情之下再寫《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冬天的北國,雖不是荷花怒放之季節,但冰封霜裹中的殘荷,依然向人們展示着一縷聖潔,續寫着荷花的輝煌。

一、殘荷是淺冬裏的簡約之美

它們枯枝交錯,或卧或立堅守在這片寂寞了的荷塘。斜卧水面的枯葉,被大自然雕琢的千姿百態;倒立水中的荷幹,匍匐前行裹挾着攝人的心魄;而沉浸水中的蓮實,一顆你五百年前失落的蓮子,正脈脈含情,展示着“每一年為你花開一次”的初心和本真。

那一池敗落的線條,抽象簡潔、出其不意、毫無章法,卻又整齊有致、錯落相宜。歲月這位高超的水墨畫家,以一種簡約、古樸、白描的筆法,勾勒出淺冬枯荷的純厚、蒼拙和不卑不亢的落拓不羈。

二、殘荷是淺冬裏的堅守之美

冬天凜冽的風雨,無情地拍打在枯荷上,可那零落的葉子和蓮蓬仍固執地堅守在湖面上。這就是殘荷,它豔麗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殘落時,仍有着生命的傲骨,不肯摧眉折腰。它又似乎在告誡人們:花也好,人也好,活的都是心態。

人以心為主,心動則熱,心勞則汗,心恐則憟,心驚則顫,心憂則癖,只有心思放淡,淡泊名利,方可如殘荷一樣,無欲則剛,不以生徇物,不以心徇名,不以命徇利。殘荷之美,美在堅守。殘荷,你是一曲寒冬跳動在我心中的音符。

三、殘荷是淺冬裏的藴藏之美

殘荷是生命的記錄。從“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懵懂,走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熱烈,還來不及回味“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悽美,就迎來“荷香依稀辨,殘影滿塘霜”的蕭瑟。我不由想起吳承恩《西遊記》中的一句話: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生活就是這麼無奈!自然界中哪一種生命,都無法躲得過枯榮的宿命。這不是繁華落盡後的落寞,而是一種時間的永恆。那枯萎的枝條和飄曳的殘葉,在空空的池塘中,淘盡了色彩的斑斕和生活的喧譁,在清冷蕭瑟中,它坦然面對枯榮,靜觀世態沉浮,在生命的守望與歷練中更加成熟和堅強。

而那些埋藏在淤泥深處的蓮藕正在甦醒、復活、發芽,積蓄力量,靜靜地等待着春天的來臨,準備生命的再次勃發。這何嘗不是在啓示我們遇事要豁達,樂觀,開朗。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有人説世界上能真正體會生活之美好的人只有兩種:孩子和看透世事的老者。孩提時代天真快樂,是因為他們想得簡單;老人寧靜安詳是因為他們看過了繁華、歷經了滄桑。

如果説,初夏的荷是孩童,有着“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純真。那麼,淺冬的殘荷就是歷經繁華的老人,在經歷了綻放後,刪繁就簡,將冗雜剔除,追尋着內心的豐盈和靈魂的澄淨。

殘荷以自己的生命意象,詮釋着時間和未來,滿蓄着生命不息和厚積薄發。這就是我一直要寫《殘荷》的目的和原因。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97 字。

轉載請註明: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