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款識”大全,喜歡瓷器的一定要了解!
宋代制瓷業的蓬勃發展,開創了陶瓷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無論是在選料還是在工藝、紋飾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與突破。
宋瓷的款識比前代也開始增多,形式各種各樣,內容豐富多彩。款識的主要內容有作坊標記、工匠姓名、製作年份、吉祥語、宮殿名稱和宮廷用瓷專用款銘等。
總的特點是款識文字簡明扼要,仍以刻劃款為主書寫款較之以往有所增多,模印款前期增加,字體精瘦有力,具有宋代風格。
宋代越窯瓷器款識以刻劃的紀年款為主,所見款識基本上是北宋的紀年有“太平戊寅”(公元978年)、“太平二年”、“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熙寧四年”、“淳化二年”、“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大中祥符五年”等。還有款識是一個字的,如宋越窯青瓷款識“供”字。
1987年11月浙江黃岩頭陀靈石寺塔第四層北天宮鐵函內出土
台州市黃巖區博物館藏
2、定窯瓷器款識鑑別
定窯瓷器是進奉皇帝的,所以,瓷器款識多與宮廷有關。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帶“官”字款的。
“官“字款白瓷在晚唐及五代都曾出土,宋代更為多見。大多是盤、碗、瓶、壺和罐。其中有'官”字款刻花蓮瓣碗、“官”字款淨瓶、“官”字款蓋盒等,還有“新官”字樣的,如“新官”字款蓮瓣口碗等。這些出土器物均為精工製作,是為上層人物製作的。
在出土及傳世定窯瓷器中有刻“尚食局”、“尚藥局”款識的。帶“尚食局”款識的多為大型盤類器物,字體有粗細兩種,河北曲陽出土一件白瓷印花雲龍紋盤,上面刻有“尚食局”三字。
據記載,宋代宣徽院下設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藥局掌管和劑診候之事。故刻這些款識的器物是宮廷內食用及藥用之器。
另外,定窯瓷中還有底刻“五王府”三字,這是某五王府定燒的器物。定窯瓷器中有一些銘文是宮廷玉工鐫刻的。這類款識多為宮殿建築的名稱,有“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
定窯瓷器款識除刻劃以外,還有模印和書寫款識。如一件宋定窯白瓷盤,盤心印陰文:“定州公用”。這是專門為定州府衙燒製的瓷器。
淨志寺塔基地宮出土
3、汝窯瓷器款識鑑別
汝窯青瓷為宋代青瓷之冠,傳世品很少。汝窯瓷器款識也不多。
一為“奉華”字樣,為宮廷玉工製作。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如汝窯出戟樽、汝窯瓜稜注碗及汝窯紙槌瓶,這三件器物的底部均刻有“奉華”二字。又如汝窯粉青釉樽,仿銅器樽等,底部都刻“奉華”二字。
盤底就刻有“壽成殿皇后閣”
4、鈞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代鈞窯瓷器帶款識的很少,主要以數字為主。即在器物底部刻一至十的數據。數目字的確切用意是,即數目字越小,器物越大,就是説刻“一”字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刻“一十一”字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
其款識常見於洗、盤、碗、爐等器物底部。這種數碼款識在宋瓷中獨具特色。刻數字款的器物有一件宋鈞窯葵式三足洗,葵口折沿,腹分六瓣,底支撐三個如意形足,外壁玫瑰紫釉,色彩絢麗,底芝麻醬釉,底刻有“六”字。
鈞窯器還有底刻“奉華”、“重華宮芝蘭室用”、“重華宮漱芳齋用”等款識。如博物館藏宋鈞窯天青葵花式盆託,刻“重華宮芝蘭室用”款字。宋鈞窯天藍海棠式水仙盆,器底刻“重華宮漱芳齋用”款字。這些瓷器專供宋內府使用。
5、磁州窯瓷器款識鑑別
磁州窯瓷器以燒製瓷枕最富特色。因此大部分款識出現在瓷枕上,其內容可分為瓷枕窯名、紀年款以及詩詞題句等。
已發現的磁州窯枕書寫”張家造”、“趙家造”、“張家枕”、“張大家枕”、“張家記”、“李家造”、“王家枕”、“王氏壽明”、“王氏天明”等私人作坊姓名,其中以“張家造“最為著名。
6、官窯瓷器款識鑑別
北宋官窯專燒宮廷用瓷、產量低、傳世品極少。其款識特徵與汝窯相似,有“奉華”刻款及“甲”、“乙”、“丙”、“丁”瓷品等級刻銘。
北宋覆亡後,南宋沿襲北宋遺制,在杭州另立新窯,稱為南宋官窯,專燒宮廷用瓷,其款識與北宋基本相似。
7、景德鎮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代景德鎮瓷器以生產青白瓷為主,釉色如同冰清玉潔一般瑩潤,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有假玉器之美稱。由於外國香料的大量輸人,香料盒、梳妝盒等日益盛行,於是景德鎮的瓷盒作坊似雨後春筍。
1991年9月20日出土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
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生產大量盒子,那時盒子形體較小而扁,有圓形、八方形、六瓣形和菊瓣形,形體較小而扁,有圓形、八方形、六瓣形和菊瓣形,蓋面多飾以陽紋印花,印有作坊標記,如“許家合子記”、“段家合子記”等,字銘均為釉面書寫,此類帶作坊標記的有“吳”、“許”、“段”、“蔡”、“陳”、“潘”、“餘”、“張”等等。
8、耀州窯瓷器款識鑑別
耀州窯是宋時北方著名的民窯青瓷。耀州窯瓷器的款銘文主要有紀年款、姓名、記事、吉語、數字等類型。
2002年,國家文物局從香港競拍回一隻耀州窯青釉茶盞,這隻耀州窯“大觀”銘文碗,高3.6cm,口徑9.7cn,底徑2.6cm。其器型為斗笠形小盞,“大觀”紀年文字為楷書,位於折枝牡丹花蕊中。
口徑9.7cm
耀州窯博物館藏
耀州窯博物館藏
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
在耀州窯遺址中還出土過“政和”、“熙寧”等紀年銘文的瓷片。
還有一些是以姓作為款識銘文,並帶有一定的廣告效應,比如有的耀州窯瓷片上會寫“龍”字,有的會寫“劉”字,還有的會寫“張家”等。
在發掘五代耀州窯遺址時,曾出現一些帶有“官”字款的瓷片。
耀州窯博物館藏
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
常喜歡吉祥語,如很多耀州窯銘文便會以“長命”、“富貴”、“天下太平”、“同伴合着”等吉語作為銘文,以圖吉祥。
在耀州窯遺址中,經常會發現一些殘片上面帶有“三”和“五”的數字,一般是制瓷過程的編號,但是也有一些比較具體的含義,比如有一隻印有“三把蓮”的耀州窯青瓷小碗,碗內印有三把蓮花,並印有“三把蓮”的銘文。
9、龍泉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龍泉窯青瓷的紀年款有“淳熙年制”、“大宋端正元年”、“元豐內用”等,如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底有“淳熙年制’,字樣。又如南宋龍泉貫耳瓶,底有“大宋端正元年燒造,天師府用”楷書兩行款。
還有一件北宋龍泉青盒,扁圓形,器底有矮圈足,圈足內“元豐內用”四字楷書陰文。宋代龍泉窯青瓷款識還有“玉”、“永清窯記”的字樣。
另外,南宋龍泉窯青瓷碗內印“金玉滿堂”、“做出芙蓉青器,買賣客人皆富貴”等吉祥語。
樟樹市博物館藏
10、建窯瓷器款識鑑別
由於宋代盛行鬥茶,茶汁與黑釉茶盞相襯,別有情趣。故建窯燒製的黑釉茶盞適於鬥茶,倍受青睞,宋徽宗極好鬥茶,因此,建窯一度為宮廷燒製供鬥茶用的黑盞。
建窯瓷器的識款大多刻劃或模印在建盞底部,少數刻劃在匣缽匣缽蓋、墊餅錘上,或者墨書在青瓷、青白瓷的碗底上,此外,墊餅上也發現了大量款識。建盞的銘款大致可分為文字、符號和其他類。
常見鐫刻的“供御”和模印的“進琖”銘,其中供御款又比進琖款更為常見;此外,還發現“御”“聖”等銘文款,此類器應是專為宮廷燒製的器皿。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