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編者按:十八洞村是全國精準扶貧村級樣板,為更好展示湖湘人民用雙手書寫追夢小康路上的印記,解讀更多“十八洞村”現象,紅網派出多路記者,深入多個鄉村一線,蹲點採訪拍攝,記錄精準扶貧以來的鄉村鉅變。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扶貧印記”“幸福的炊煙”等融媒體主題報道,讓普通大眾跟着記者的鏡頭,感受脱貧攻堅路上,奮鬥者們別樣的芳華和人與土地根脈相連的深厚情感。
湘黔古驛道上的思義亭。
最近接了個採訪任務,就是深入一線,記錄“精準扶貧”以來的鄉村蝶變。
在去洞口縣寶瑤村的車上,有同事打趣地問道,“你們覺得寶瑤將給我們呈現怎樣一番美?”
大家一時語塞,都不知作何回答。雖然在出發前的備課中,知道寶瑤有“全國最美休閒村寨”美譽,但那只是搖曳在文字中的美。畢竟很多時候,文字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帶着一探究竟的使命和好奇,此後幾日,我們便格外用心去讀這個村莊。
詩意之美
夜景下光彩奪目的鼓樓。
耳聞不如目見。在寶瑤,從匆匆的步履中,我們感受到了她別樣的氣息。
從數年如一日的駐村幫扶,我感受到湖南省財政廳工作隊不忘初心、勇於擔當的攻堅精神。從把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遊扶貧融合發展的實踐中,我感受到村支兩委敢想敢幹、勇於探索的首創精神。從對逼仄空間的折騰和改造,我感受到寶瑤人自力更生、開拓進取的奮鬥精神。
寶瑤,你讓我該怎樣刻畫你的美呢?抽繭剝筍深入究裏,我們終於發現一個詞可以形容:脱胎換骨。
寶瑤村坐落在那溪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綠水青山與錯落有致的村莊交相輝映。舊時寶瑤村為湘黔古道上的茶馬驛站,一棟至今殘存的驛站,連接着沿途的太平橋、思義亭、碑林等遺蹟,見證了村寨曾經的鼎盛記憶。曾經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的電影《古道西風》,百分之八十五的場景都來自這裏。
如果你不經意掠過一絲持疑,他一定會帶你去看古道邊一塊岩石,以示“鐵證如山”。這個篆刻着“壽”字的石頭,相傳是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即今黔陽)尉時,路過此地所書。
青山、雲雨、明月,“詩家天子”詩中美景是不是描寫寶瑤其實不重要,畢竟王昌齡的貶謫地龍標,與寶瑤村同屬雪峯山脈,且互為毗鄰。當地人言及寶瑤原生態“美顏”時,塑料普通話裏難掩激動,每一個字眼都有強大的穿透力和自信。
可能是應了那句“美得讓人心動,卻窮得讓人心痛”,隨着320國道建成通車,這個過去有“小南京”之稱的地方,由於來往商賈的遞減,也就慢慢地變成了雪峯山腹地一個貧窮的所在。2015年前,全村198户共728人,年人均收入不超過20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户就有48户164人,低保户47户,五保户5人,活脱脱一個深度貧困村。
變化之美
千年雌雄銀杏樹。
面對一窮二白麪貌,於2015年4月進駐該村的湖南省財政廳駐村幫扶工作隊,團結帶領寶瑤村人,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美麗經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幫扶,在致力打造特色旅遊村寨的大道上一路疾馳。
五年來,先後完成全村農網改造、4.5公里通組公路硬化、各院落安全飲水、5.2公里水渠硬化、475米寶瑤河核心段護岸和河心島建設工程,滿足了村民用電、出行、飲水、灌溉、防洪等多重需要。
在中心院落鋪設了雨污分流地下管網2500米,建成污水集中處理生態池1個,水環境治理達標。翻建村內危橋洛陽橋,完成村牌樓除險加固及附近的地質災害整治和垃圾填埋場建設。完成了高標準村級衞生室的新建,顯著改善了醫療條件,寶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達到優異等級。
努力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典雅端莊的鼓樓,平坦開闊的村級廣場,寬敞整潔的柏油馬路,雲霧輕拂漫掩下的特色村寨,生意興隆的寶瑤生態土雞養殖合作社,温馨舒適的民宿客棧,慕名前來的遊客……如今,從飛檐翹角的風雨橋上放眼望去,收於眼底的是,碧水藍天,繁花綠樹,集美麗鄉村、特色產業、觀光旅遊的“三位一體”脱貧攻略,將幸福與獲得寫進了村民的日常。
內涵之美
茂盛的植被,造就了寶瑤這個巨大的天然氧吧。
其實,寶瑤之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人們長年累月積澱,傳承和培育中,它會漸成品質,形成大眾化的美學標識,進而激發遊客更豐富的想象。
“‘去寶瑤,八九不離十’,還真不是吹的。”如今,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感嘆,然後不由自主地給你當起寶瑤的免費代言人:八九不離十,就是寶瑤八大景觀、九朵金花(美女)、十大美食。此次寶瑤之行,有幸見識了遊客津津樂道的“八九不離十”,同事給出的評價是,“名不虛傳、貨真價實!”
據瞭解,寶瑤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並沒有搞大拆大建,而是根據村莊的地理位置、自然稟賦、文化特色、民風民俗等特點,以弘揚民俗文化,傳承鄉村記憶為主題,致力於文旅融合發展,着力打造八大景觀,培育十個婦女創業典型,推出根植於“綠色”的十大美食,讓“看得見發展、留得住鄉愁”成為現實。
這個現實,也是寶瑤村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當下,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有了更多的閒錢和時間去遊山玩水,看多了美景,也容易審美疲勞。而寶瑤這“八九不離十”,以前於我是聞所未聞,可這次不但一見如故,還居然百看不厭。為何?或許是小眾的它們,作為鄉村的標配元素,美麗中又有內涵,喚起了你我久違的“鄉愁”記憶吧!
試想一下,去一個地方,徜徉在如畫景緻,然後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落入唇齒的一瞬,咀嚼着可感知的勵志故事,你還有什麼煩惱與寂寞?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心裏肯定就覺得一切都對了,踏實了。
而讓寶瑤人感到踏實的,是這裏年復一年紮實的變化。
2016年被湖南省評為“脱貧攻堅示範村”,2017年全村順利完成貧困村退出任務,2017年9月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2019年全村人平純收入8000元以上,2020年六月被推薦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在一年一個樣的蜕變中,寶瑤村這朵天生麗質的瑤寨奇葩,正越開越有質感。
這背後,也是寶瑤人再造一個全新寶瑤的非凡決心與魄力。
從前世的天然姿容,到今生的氣質非凡,從坐擁物華天寶卻一貧如洗,到“八九不離十”將發展質感寫進脱貧實踐,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對時代大背景下“寶瑤之美”的詮釋。我對一個山村美的理解,是融進山水的綠意,是刻在巷陌的整潔,是洋溢在臉上的自信,是民生為上的理念。寫到這裏,我想起了蘇東坡。在紹聖元年被貶謫到惠州時,雖只待了2年零7個月,卻處處關心民生疾苦,贏得“一自東坡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讚譽。
追求之美
別具風味的寶瑤熬茶。
我們在寶瑤一點一滴地尋覓,一邊走,一邊想。
在這裏,有可供欣賞的生活美意,但很多人卻有可能經常忽略一個現象,那就是初進村時,那清脆悦耳卻略顯依稀的讀書聲。
“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村支書舒爐寶説,“村子離鎮上遠,為了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學,即使全校只有幾個學生,我們也要辦下去。”或許,這就是對“教育是美麗鄉村的基石”這句話最樸素的解釋吧。
循聲望去,正在對學校舊教學樓進行整體修繕的腳手架業已搭起。表面上看,它只是解決幾個孩子上學的困難,但背後,卻是對一個村落持久發展的思考,一種對美的賦能和不懈追求。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聚焦“幼有所育、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標,亮化,興業,扶智......無論是大手筆,還是小手筆,一件接着一件辦,有關民生中瑣碎庸常的一點一滴,正在浸融於村民之中,慢慢地轉化為一種動能,一種認同,一種追求,化育着寶瑤恆久的美。
幾天的踏訪結束了,離開寶瑤是在一個心曠神怡的清晨,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暖暖地傾灑下來,裊裊炊煙籠罩着靜謐的村莊,“精準扶貧”定格下的這片土地,愈發顯得嫵媚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