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峒古鎮:空間美學裏的肌體血肉

茶峒古鎮:空間美學裏的肌體血肉
茶峒古鎮:空間美學裏的肌體血肉

位於湘西的茶峒古鎮,即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因為名氣太響,花垣縣政府於2005年將“茶峒鎮”易名為“邊城鎮”。即便如此,如今許多人依然更願意稱它為“茶峒”。一定程度上,茶峒是作為文學作品的空間背景而被世人所熟知,然而作為歷史傳統城鎮的茶峒本身,同樣有着自己的生命歷程與結構層次,也同樣具有與文學藝術相媲美的空間美學。現實中的茶峒也許不再是翠翠與黃狗他們的故事舞台,但從生物構造的角度去解讀茶峒的空間美學也同樣精彩。

文/黃龍顏劉國傲李湘

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看,任何成熟的、有序的城市景觀都具有“可意象性”。人們所理解城市、對城市所形成的印象,往往不是由高度、長度、速度、面積、温度等數據信息而構成的系統,而是類似於電影中場景畫面般的感性體驗。歷史城鎮亦如是,茶峒最顯著特色在於歷史的原真性、景觀的文學性、民族風貌的完整性以及“一腳踏三省”的地域性,這四大特色映射到空間實體,便構成了茶峒獨有的空間美學,從而可以被人們去感知、解讀以及再創作。

在城鄉規劃學界中,西方先賢沙裏寧曾將生物學理論運用到城市發展佈局中,他認為城市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擁有自己的結構層次,同時也會經歷出生、成長、衰亡的歷程。任何聚落的發展都存在着類似的客觀規律,我們可以因循這條路徑去試着解構茶峒的空間美學,按照由大到小的層次分為肌體(聚落形態)、骨架(空間肌理)、血肉(土地利用)和細胞(建築造型)。鉅細微著,皆成文章。

肌體:山環水抱的聚落形態

茶峒是苗語的音譯,意味“漢人居住的凹地”,從字面意思不難想到茶峒的營建理念也帶有傳統的漢族特色。

山環水抱、依山就水是湘西傳統聚落的典型特徵,所以如何緊湊佈局並能與山水環境協同成為了當地先民無法迴避的問題。茶峒最早是一個坐落於清水江畔與其支流交匯處的村落,清水江的沖刷造就了其平坦開闊的地勢,加之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所以茶峒成為了適合居住、耕種的理想選址。聚落沿江生長,同時又被周圍的山地限制,最終形成了帶狀的“單線”型聚落形態。茶峒背靠湘西鸞太山,面朝渝東的鳳鳴山,左依黔東北的九龍山,右傍湖南香爐山,前臨清水江,背山面水的自然環境符合了傳統的風水思想理念。

山環水抱的地勢不僅為其提供了天然的屏障,還能調節地區氣候、為居民提供望山見水的契機,山水環境與聚落一道共同構成了茶峒古鎮獨具特色的肌體。

骨架:借勢取向的空間肌理

解讀完肌體之後,就可以進一步提取茶峒的骨架。

骨架指的是聚落中除了建築以外的具有組織作用的連接性空間,這裏主要指的是街巷空間。茶峒的街巷空間借勢取向,具體而言表現在了兩個方面:一是主要街道綿長,線形順應河流走勢、等高線生長開來,串聯起了聚落內各單元組團,並有利於形成連續的商業鋪面,由於聚落的發展的需要,新增的主要街道均是以平行河流、等高線的方式來佈置,這些街道為聚落的“主軸”,起到了塑造形態、組織交通的作用;二是次要街巷短小,它們垂直於主要街道,意即同時垂直於河道與等高線,支巷的設置提高了主要街道之間、主要街道與濱水空間的連接度,作為聚落的“次軸”,支巷起到了補充、引導、織補的作用。

由於主要街道與支巷的重疊複合,形成了茶峒完整的交通網絡系統,也構建出了完整的商業網絡系統,整個聚落在帶狀形態之下呈現出了網格狀肌理的特徵。

血肉:漣漪圈層的土地利用

從平面上看,區別於骨架的另一要素,便是骨架所撐起的血肉——土地利用。

茶峒由於交通區位條件優越,大量物資在這裏集散,一度成為“三省”交界處最大的集貿市場。而後到了清朝隨着軍人的不斷進入,茶峒的軍事防禦作用愈加突出,便開始修築了城牆。由此可見,茶峒的演化過程可歸納為“由市而城”,茶峒古鎮的土地利用也是依照這樣的城市性質與發展時序而展開的:最內圈為沿江的濱水空間與繁華的商業帶,次一圈為大量的居住用地,外圈為後建的衙署、壇廟以及城牆等,更外圈則是現代所補充的學校、行政機關用地等。最終,茶峒的土地利用情況呈現出一個類似漣漪狀的圈層結構。

來茶峒遊玩的外地遊客,從下車落腳的二級公路順勢而下到達濱水空間,便能強烈感受到不同功能空間的逐級變化,以及對應的建築類型與熱鬧繁華程度。

細胞:輕巧活潑的建築造型

微觀尺度上,聚落中量大面廣的模塊單元便是建築,這裏可理解為茶峒的細胞。

茶峒古鎮上的建築類型豐富,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便是其中的代表。民居多為磚木結構,其中臨江而建的吊腳樓最為令人印象深刻,實際上這是當地人對苗族山地式吊腳樓的一種改良,前臨街,後臨江,前為店,後為宅,充分利用了土地,同時建築造型洋溢出輕巧活潑的特質。民居的挑檐木形制特殊,被砍削成大刀狀以承託檐檁,而有的挑檐也採用了小巧精緻的垂花柱,無論形式如何,建築整體上都透出木材輕巧的質感。輕巧活潑的建築造型一方面反映的是茶峒先民就地取材建造,另一方面則是反映出茶峒商業集鎮的性質:由於過去這裏商業繁榮,來往的過客大多數是一些避難暫居者或商業販運者,故而建築帶有很強的臨時性,並不追求功能的完善和質量的優越。

輕巧活潑的造型同時也適應了南方炎熱的氣候,在高密度的人居環境中保證了通風采光。

參考文獻:①《清水江畔的湖南古鎮花垣縣茶洞鎮》(李百浩,姚順)②《湖南省花垣縣邊城鎮歷史街區調研》(劉振華,葛亮)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36 字。

轉載請註明: 茶峒古鎮:空間美學裏的肌體血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