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地處贛江上游的贛州市,自古人文底藴濃厚,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蹟,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濱水城市,素有“千里贛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等美譽。從古至今,贛州都吸引着文人隱士流連於此,以至於有享譽全國的“贛州八景”之説,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被譽為“玉巖夜月”的通天巖。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巖風景區,坐落在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郊6.8公里處,主要由通天巖、翠微巖、忘歸巖、同心巖、廣福寺等10多處景點組成,是一處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丹霞地貌風景區,因景區多天然巖洞,其中一巖洞頂部有一竅,可以通山頂見藍天,故得名“通天巖”。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巖還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羣,景區內石窟文化底藴豐厚、歷史遺蹟豐富,尤其以江西規模最大的石龕造像羣著稱於世。據記載,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北宋,現存唐代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堪稱一座珍貴的石窟藝術寶庫。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中國石窟造像藝術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唐代之前,西北地區因絲綢之路興建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被譽為“中國四大石窟”。而在唐代之後,隨着贛州成為長江、珠江、閩江三大水系的交通樞紐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佛教藝術也由北往南傳到這裏。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此外,因為安史之亂和武宗滅佛,大量藝術工匠南遷,更是讓石窟雕塑技藝在江南地區得以傳承發揚。與“中國四大石窟”相比,通天岩石窟雖然規模、數量都不算大,卻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一處石窟,也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羣,素有“北有敦煌莫高窟,南有贛州通天巖”之説。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由周敦頤在贛州開創的理學,曾經是中國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到了明代,理學在贛州空前繁榮,湧現出多位著名的理學家,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王陽明。王陽明雖然在贛州只生活了4年,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和功業都是在此完成的。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據記載,王陽明在贛南任巡撫期間,一心為國為民,他曾在通天巖收徒講學,對當地民眾進行教化,使得理學在贛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當年王陽明講學和下榻的石窟至今保存完好,而在忘歸巖的崖壁上,還保存有他題寫的一首五言詩。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這首詩也是通天巖128品摩崖題刻之一,詩云:“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但得此身閒,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卧石牀涼,洞雲秋未掃”。此後的400多年,許多文人墨客因仰慕陽明先生來通天巖遊覽,所作的詩篇多為步陽明先生之韻而唱和。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在通天巖西側僅十米處,是宋代隱士陽孝本的隱居之地——翠微巖,這裏的懸崖及洞壑內佈滿了宋代的摩崖題刻和龕像,因此也被稱為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終曲。據説,蘇軾落職過虔州(今贛州)時,曾與陽孝本、李存三人在翠微巖談心至深夜。贛州人民為了紀念這次夜話,還修建了一座夜話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8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國地理最南端的石窟羣,因王陽明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