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式考古發現之一。隨着石峁遺址發現,陝北成為了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焦點地帶。考古工作者“初步認定此石峁城址修建於龍山中期,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早期譭棄”,距今4300年左右。
據《華商網》報道,石峁遺址近期又有新發現:神面紋圓型石立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表示,這有可能是“圖騰柱”。未來石峁遺址博物館有望於2020年6月投入使用。
石峁遺址新發現的神面紋石立柱。 華商網 圖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的黃河西岸,毛烏素沙漠南緣,坐落在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梁峁上。近日,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中有一件“神面與雙獸紋石刻”是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出土的文物。
神面與雙獸紋石刻,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砂岩,神木市石峁遺址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在近幾年的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最早的絃樂器——口絃琴、皇城台等,甚至有人推測此城址為軒轅黃帝居所或都城,還有人説是匈奴族的起源地等等。關於此城址的研究仍在繼續之中,但至少能説明,陝北地區早在4000千多年前已將跨入中國文明的門欄。
新發現的神面紋圓型石立柱或為圖騰柱
據《華商報》報道,9月19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通過電視直播介紹了近期新發現:神面紋圓型石立柱。這個立柱上的形象是人的造型,但非常誇張。
“新發現的神面紋圓型石立柱,直徑約50釐米,高度近1米。這個石柱並不是在石牆上發現的,而是在登台基的一個走廊裏發現的,非常顯眼。從出土和保存狀況來看,應該還矗立在龍山晚期的地面上,4000年來一直保存在原地,旁邊還有一個用來加固的石圈。”孫周勇告訴記者,“這些立柱有可能是圖騰柱。”
圖騰,意思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徵。
“石峁遺址還發現了大量陶片,裝了三四千箱。我們花了兩年多時間,已拼出了20多個陶鷹。這些陶鷹大小不一,有可能是放在皇城台登台必經之路或神廟裏的東西,爪子、翅膀甚至羽稜都栩栩如生,象徵着一種精神崇拜或精神信仰,體現了草原遊牧民族的特色。”直播現場考古人員介紹,石峁遺址皇城台還發現了史前彩色壁畫,這些壁畫的顏色有紅色、咖啡色等,圖案主要是幾何紋飾。這些壁畫説明建築等級很高,也説明石峁人已經具有相當的藝術修養。
皇城台大台基南護牆11號石雕
皇城台門址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的早期宮城
2016至2018年考古工作揭示的種種重要跡象和重要遺物表明,皇城台系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區域,當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或可稱為“王的居所”,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的早期宮城。而2018年發現的大台基很有可能是皇城台的“重中之重”,未來幾年的考古工作將集中在大台基周邊,以廓清輪廓、盤理佈局為主。
皇城台2018年發掘工作照
石峁城址以皇城台為核心,有內外兩重石砌城垣,城外分佈有數座線性分佈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外圍的“預警”系統,遠看整體形狀類似於“金字塔”。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時代不晚於公元前2300年(距今已4300多年),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它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啓示意義。
石峁遺址的古城牆
2012年迄今,陝西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外城東門址、內城韓家圪旦高等級墓葬區、城外樊莊子“哨所”等地點。外城東門址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由內、外兩重甕城、門道、包石夯土墩台、門塾、馬面等設施組成,周邊地層及遺蹟中出土了玉鏟、玉鉞、玉璜、牙璋、陶器、壁畫和石雕頭像等重要遺物,尤以“頭骨祭坑”及“藏玉於石”現象尤為引人注目。
皇城台出土骨鏃
皇城台考古啓動於2016年。據孫周勇介紹,截至目前已在石峁遺址台頂的大型宮室類夯土建築南側護牆上,共發現各種石雕60餘件。畫面題材有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雕刻技藝成熟,技法有陰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等,所有題材的圖案都很講究對稱美。此外,在皇城台還發現了卜骨和大量的骨針,以及距今約4000年的口簧等樂器。
皇城台出土骨管哨
據悉,石峁遺址博物館已經開建,作為神木市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該項目佔地總面積80.22畝,總建築面積12890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主要包括博物館、遺址管理中心、考古研究中心三大功能區,預計於2020年6月投入使用。
孫周勇表示,石峁城址建設面積達4平方公里,即便是後世郡縣有的都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規模。4000年前的石峁確實是個獨樹一幟的文明,它刷新了人們對我國早期文明的認識。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自《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