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世界上最快的冰,歡迎大家來現場感受!”昨天上午,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召開一場主題為“冬奧·體育·文化”的專題新聞發佈會,國家速滑館場館運行團隊主任武曉南向中外記者發出邀請。
隨着各國運動員陸續抵達,北京冬奧會各個場館進入賽時狀態。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的地標建築、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冰上賽場,被暱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既具“高顏值”,還“有內涵”,昨天下午,新民晚報特派記者來到“冰絲帶”,探訪這最美的絲帶、最快的冰。
圖説:最美的絲帶,最快的冰 新民晚報記者 厲苒苒 攝 (下同)
京城獨一份
3360塊曲面玻璃拼成的22條“絲帶”在陽光下晶瑩剔透。遠看,猶如一座閃耀着光輝的巨大冰堡。眼前的國家速滑館曲面玻璃幕牆環繞與明亮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結合,象徵着速度滑冰運動員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軌跡,22條冰絲帶的創意來自冰與速度的結合,又帶有科技感的加持——並非所有人都知道,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面罩圓孔,是幻化自冰絲帶的流光溢彩。
不僅外表光彩奪目,“冰絲帶”還是一個充滿科技智慧的場館,用“秀外慧中”來形容它一點不為過。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採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面的四分之一。馬鞍形的穹頂上,璀璨如星辰的照明系統由1088套LED燈具組成,滿足頂級賽事舉辦和高清轉播要求。
圖説:“冰絲帶”的照明系統璀璨如星辰
國家速滑館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面積達1.2萬平方米,目的就是充分考慮賽後利用。據悉,“冰絲帶”採用全冰面設計,冰面採用分模塊控制單元,可以將冰面劃分為若干區域,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製冰,平時可接待超過2000名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冰上運動。
從西側幕牆望出去,一排梧桐昂然挺立。 “那些樹是2008年栽下的,現在小樹苗長成了大樹。”武曉南動情介紹。這片區域,曾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臨時建設的曲棍球場和射箭場;而今,北京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在此拔地而起,與雄渾鋼結構的“鳥巢”、靈動膜結構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組成北京這座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的標誌性建築羣。武曉南感慨:“這裏承載着從夏奧到冬奧的傳承,願‘冰絲帶’成為滿足廣大羣眾冬季健身需要的新地標。”
圖説:“冰絲帶”內景
碳排近於零
昨天是國家速滑館的自由訓練日,下午,記者在場內看到,速度滑冰傳統強國荷蘭隊、亞洲勁旅韓國隊,還有人數龐大的美國隊等,都早早來到場地進行適應性訓練。
快,是冰絲帶冰面的一大特點,“用東北話來説,這裏的冰太‘滑溜’!”武曉南自豪地透露,來這裏比賽過的外國選手都表示,這是自己比過的最快的賽道,就連前來參觀的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小薩馬蘭奇先生都和他打趣,場館內的冬奧紀錄牆,在本屆冬奧會後,“會全部刷新。”
圖説:各國速滑隊員在訓練中
最快的冰面是呈現的結果,背後的科技還有更多。
行走在“冰絲帶”內部,藍白相間的配色給人清新之感。平整如鏡的冰面、舒適的空調除濕系統、動感的燈光照明設計,彰顯“智慧場館”的精雕細琢。
據介紹,國家速滑館是世界上首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的冬奧速滑場館。該技術是比較先進環保的製冰技術,碳排放值趨近於零,製冰能效大幅提升。武曉南告訴記者,二氧化碳本身也是温室氣體,但用作製冷劑的二氧化碳,是從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中回收而來,它們原本直接排到大氣中。使用二氧化碳製冷,不僅避免了氟利昂製冷產生的“強温室氣體”,而且將二氧化碳作為資源利用,這對於“碳中和”來説也具有一定意義,在冰面質量和賽後長期可持續方面,也是最好選擇。
圖説:各國速滑隊員在訓練中
此外,相比於其他製冷劑,跨臨界二氧化碳能夠最大程度上將熱回收,因此可以實現冰場製冷與制熱的一體化,從場館運營角度看,能降低國家速滑館的能耗。
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在國家速滑館的成功應用,其意義不僅是在一屆冬奧會,而是推動冰雪運動和製冰產業低碳發展的關鍵。(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厲苒苒 北京今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