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6月4日訊(記者黃麗娟 通訊員武旅信)五月五,是端陽。3日上午,武漢文旅志願者邀請了中國地質大學絲綢學院、武漢科技大學的在漢留學生和親子家庭走進東湖聽濤景區,開展了一場志願服務活動,品味端午文化,感受家國情懷。
活動現場。(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端午“知識點”火速學習
3日上午,受邀的外國留學生們早早就來到了東湖聽濤景區,他們來自巴基斯坦、坦桑尼亞、哈薩克斯坦、莫桑比克、俄羅斯等國。在漢學習、生活長達三至四年的他們,漢語都説得很溜,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充滿了好奇和嚮往。“中國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端午節用你們國家的語言怎麼説?”“在你的國家有沒有紀念某位名人的節日呢?”“屈原到底有沒有來過東湖”……活動在極具荊楚風韻的碧潭觀魚拉開序幕,志願者們即興拋出的一個個問題,很快激發了留學生和現場觀眾們對端午佳節的“求知慾”。
活動現場。(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為什麼像春節、中秋節之類的節日大家都是祝快樂,而端午節是祝安康呢?”在互動環節,留學生們提出問題,武漢文旅志願者們向在場的留學生講解端午節的來歷。志願者陳豔青介紹:“端午節歷史悠久,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而端午節不只是吃粽子,還有賽龍舟、掛艾葉、飲雄黃酒這些活動,而這些活動和我們的自然節氣又息息相關。”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馮婷(zoya fatima)表示,她喜歡端午節的儀式感,“豐富的傳統習俗賦予這一天獨特的含義”。
自己動手,“粽”享中國味道
武漢文旅志願者特意邀請了來自揚子江非遺糕餅文化園的師傅教大家如何包粽子。工具材料擺開,大家環繞在師傅和志願者們的周圍,只見翠綠的粽葉在手指間上下翻飛,晶瑩雪白的糯米抱成一團,線繩一圈又一圈纏繞,一個寓意着“友好”的粽子就這樣出現在手掌中。“包粽子最關鍵的步驟是把粽葉包紮實,不然繫繩子的時候要散掉。”
活動現場。(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來自莫桑比克的莫德(MANSUR MUSSA MOMADE)特別認真,一遍又一遍的嘗試,一口氣包了幾個粽子已頗有心得體會。他説,今天包的粽子,他要帶回學校,分享給同學們。左手清水粽子蘸白糖,右手再來塊綠豆糕,留學生和孩子們一起,吃得不亦樂乎,“中國的節日太有趣了,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好吃的食物。”阿卜杜勒·拉提夫·穆罕默德説。“端午安康!”大家一邊品嚐,一邊互相祝福,“端午節的習俗富有詩意,有機會我要把更多的中國文化傳播到自己國家。”
踏歌而行,寄託思念
東湖的行吟閣,為紀念屈原曾行吟至此而建,閣前的屈原像,3米高的基座和3.6米高的全身雕塑,巍然而立,頗顯凝重。屈原流放的途中,“過夏首而西浮”。夏首為漢江匯入長江之處。據此,研究者認為屈原到過武漢。
活動現場。(通訊員武旅信供圖)
如今,行吟閣下新建的人行步道也被命名為“澤畔行吟”,端午時節,武漢文旅志願者們帶着留學生和孩子們一起踏歌而行,寄託深切的思念。
愛國詩人屈原飽含一腔愛國之情,儘管遇到各種挫折,但始終不改愛國初心。屈原被世人稱頌,屈原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精神也被傳承至今。
“像屈原那樣,抑或是無數將自己奉獻給時代的人那樣,他們可能身處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但都是那樣堅定執着、勇敢無畏。”武漢文旅志願者陳豔青在屈原雕像下,深有所感:“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詠屈原之志、頌青春之歌,擔當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據悉,武漢文旅志願者服務活動同步線上直播,截止至6月3日15點,全網共計187.5萬人在線觀看了本次活動。
【編輯:鄭曉曉】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