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IC
“雨水”這個節氣的稱謂通俗,但也最容易“望文生義”。最常見的對雨水節氣的解釋有兩種,“雨水節氣是開始下雨的節氣”和“雨水節氣是不再下雪的節氣”。然而,這兩種説法都對雨水存在一定誤解,並不準確——對於二十四節氣發源地黃河流域來説,雨水既不是從此開始下雨了,也不是從此下的都是雨了,有些北方地區甚至還有“三月桃花雪”的天氣現象,因此,雨水的氣候定義應指降雨的概率開始高於降雪的概率。
3000年前,二十四節氣剛誕生時,雨水其實還是排行“老三”,後來漢景帝劉啓把雨水調至現在的節氣第二位。我國古代曆書記載:“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和前一個節氣“立春”相比,雨水確實和春的關係更大了,如果説立春只是“東風解凍”的續集,那麼雨水就是冰雪的“全面消融”。消融之後,冰雪一部分變成了地上流淌的水,另一部分則變成了由天而降的雨。從氣候學角度來説,這裏的東風可以指來自海洋暖濕氣流日益活躍並向北挺去。當和北方的冷空氣相遇“交鋒”時,降水就會逐漸增多,滋潤大地,但是,這時候的降水裏,雨出現的概率會比雪大得多。總體來看,雨水節氣裏全國的降水量會比立春節氣多21%左右,而且南方的降水會比北方多得多。
在我國古代,先哲們在制定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民俗時,除了總結歸納物候特徵外,還給這些民俗賦予了哲學思考意義,例如“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等伴隨着節氣誕生的俗語,就是為了激勵“靠天吃飯”的古人能積極樂觀地應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並保持一貫以來的勤勞。在我國古代,各地在雨水日也有許多習俗,比如,“補天穿”“拉保保”“撞拜寄”等,川西一帶還有雨水節回娘屋的風俗——到了雨水節這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