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隱潭五匠聞名

白龍隱潭五匠聞名

膏藥王老房僅存的車門圖案精美。

白龍隱潭五匠聞名

華氏祖訓。

白龍隱潭五匠聞名

殘存的老房石窗。

從寧海縣中心往南,便是寧海縣的老城區躍龍街道,這裏古稱廣度裏,自唐朝永昌元年(689)起為寧海縣治,後因境內有躍龍山而得名。沿着躍龍街道的乾溪溯流而上,行至溪流開闊處,只見一旁青山相依偎,溪壩間碧水微瀾,有村建於潤澤山的緩坡之間,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因村北十里處,有一深潭,相傳有白龍潛居,故村以潭名,喚做白龍潭。

白龍潭村的歷史悠久,主姓華氏始於商周微子,世居無錫梅里鄉隆亭。南宋時,華集祿府君由無錫隆亭遷居寧海廣度裏,為寧海華氏始祖。在元朝時由廣度裏遷居白龍潭潤澤山居住,距今近七百年,世代以耕讀為本,忠厚傳家。門前乾溪環繞,清水漣漣;村後潤澤山翠竹搖曳,四季秀美;村南象鼻頭崗松林蓊鬱,村北地下水庫蔭田佑民,自古是人丁興旺、人文輩出、人傑地靈之村。

通訊員 徐銘懌 華建平

記者 張海玉 文/攝

A.白龍在潭的傳説

早在宋代以前,寧海就以龍潭多出名。宋《嘉定赤城志》記載的寧海龍潭有白龍潭、驢潭、梁源潭、松巖潭、茶山黑龍潭、主簿潭、石合潭、石泄潭、青雷潭、徐家潭、石婆奧潭、石門潭、梘潭、大雪潭、方石潭等22個龍潭。對白龍潭,《嘉定赤城志》也有過描寫:“白龍潭,在縣西二十五里。其上崇若插空,雲氣澒洞,世傳龍與茶山會,見鱗甲澡瑩如玉雪然,有一素嫗廬其前,能以草木向背瞰龍出入,其靈蹟甚異。”

據説,古時寧海常因大旱無水而導致莊稼枯死。人們到龍潭祭龍祈雨,俗稱“取水”。取水是天大的事,關乎百姓的性命。祈雨時,縣官老爺必須身穿盛裝、腳穿草鞋,帶領百姓到龍潭取水。白龍潭因有龍潭,歷朝歷代都有縣官組織百姓到此取水,所以至今還保留着取水的石碑。

村民華祖強告訴記者,在白龍潭村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説:唐朝某年,曾遇到大旱,眼看百姓顆粒無收,急壞了縣令陳長官。他親自帶隊到白龍潭取水卻毫無效果。陳長官感覺有愧於民,回縣衙取了官印扔進了龍潭,跪地而泣:“這不下雨,有愧於百姓,有何顏面再做這縣令。”不一會,只見有龍爪將官印呈出水面,隨即烏雲翻滾,大雨傾盆而至。

沿山路行走,到了白龍潭,目光所及處是一條約十米的瀑布,激流濺入潭中,水花四溢。村民説,在龍潭之上其實還有一個“隱龍潭”,亦稱“上龍潭”,形如棺材,當地人又叫它“棺材潭”。村裏的老人説,那個才是真正的龍潭,但想要到那個“隱龍潭”,卻並不那麼容易,須要跨溪流、穿竹林、爬陡巖,披荊斬棘,“那個潭兩邊都是峭壁,潭邊立有石碑,潭水清澈,但潭深不見底,看起來真有幾分‘龍宮’的威嚴。”村民華祖強告訴記者。

B.懸壺濟世的故事

華祖強從小在白龍潭村長大,對於村裏的歷史如數家珍,前幾年村裏建起文化禮堂,他整理出許多村裏老人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説。走在村裏的石板小路上,聽他説水位從不下降的古井,講先祖建村時的傳説,每一個都讓人興趣盎然。當然,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膏藥王的故事。

在他的指引下,我們來到距離村口不遠的一處車門,只見灰磚細雕,精美絕倫。框上斑駁的字跡,指明這裏曾經是聞名鄉里的白龍潭膏藥主人華康謨的舊居。這個殘留的車門,據説當年是請甬城巧匠設計建造的。院子裏的卵石是在洋溪上用鐵圈一個個套取的,大小勻稱,而造房所用的磚則花了三年時間用土窯燒製而成。

華康謨,字大慶,1914年生。1935年寧海縣立中學畢業,考入蘭州大學深造。傳説他在武漢工作時偶得一本醫術秘籍,回鄉之後,賦閒之餘轉而研讀醫書,遂得秘方。他將自家宅子改成鄉村醫療所。村民築壩修田時,他就揹着藥箱轉悠,發現有傷痛的,就把自制的膏藥往傷者塗塗擦擦。村裏的孩子磕着了、生瘡了,也都習慣往他家裏跑。他遍尋百藥,摸索出的膏藥對去除無名腫痛、解毒、消傷疤有奇效,也因此名氣大漲,求膏藥者絡繹不絕。20世紀80年代,華康謨申辦了一個執照,常年在自家大院花車門內坐診,70歲時還被評為全國百名醫師獎。2007年,華康謨以94歲高齡辭世。遺憾的是,因其孫輩散居異鄉,未能得其親傳,華康謨的老宅也因無人居住而慢慢破敗。

踏入破落的車門,曾經三進的宅院,如今已然傾倒殆盡。院內滿是雜草,徒留殘垣斷壁。“春滿德門延貴子;陽回勝地傳清輝”,門楣上清晰可見的這副對聯,傳遞着主人當年對生活的美好夙願。

C.五匠之鄉傳美名

除了藥膏王,白龍潭村還以“五匠”聞名。作為“五匠之鄉”,寧海因其地理環境“行山雲作路,壘石海為田”,靠農耕果腹尚嫌不足,但其山海資源豐富,竹、木、石、鐵砂等自然資源應有盡有。兩者一結合,聰明而勤勞的寧海人,把成熟發達的“動手能力”代代相傳,創造了令人歎為觀止的五匠絕技,即石匠、木匠、泥瓦匠、漆匠、篾匠。寧海五匠始於何時已不可考,然一脈相承,代代相傳。匠人師傅分佈在各大城市中各顯才能,留下鬼斧神工的技藝。

白龍潭村屬丘陵溪谷地帶,山多田少,自古亦農亦匠,耕讀傳家,繼承了寧海五匠之絕技。豐富的林木資源為木匠師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原材料,山石水木成就了石匠和泥瓦匠的發揮空間,走南闖北的白龍潭五匠也因此聲名鵲起。在白龍潭村的文化禮堂,有特別設置的“五匠展廳”。除了陳列“五匠”的用具,在技能比賽中獲獎的白龍潭泥瓦匠、漆匠、木匠的工藝都在展廳中得以呈現。

如今的白龍潭村,建成了攔水壩、生態公廁、甬台古道、濱水聊天長廊、休閒涼亭等多處觀景點,並開展村莊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同時還建成了村文化禮堂等30餘個實事工程。去年,村莊結合乾溪流域整治工程建設,在村口又建成了上千平方米的濱溪廣場,不僅提升了村莊形象,又方便遊客觀賞,成為美麗鄉村的村口景觀標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8 字。

轉載請註明: 白龍隱潭五匠聞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