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城的象徵是位於菜茵河畔那座中世紀大教堂。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這麼高大、厚重和沉雄的教堂建築,而且又是那樣的精雕細刻,尤其是門、窗和尖屋頂。造出這樣的建築,充分體現了西方人的才、識、膽、力。這才氣心思,只能出自人對上帝的崇拜和敬畏。
如果我是上帝,我也願住在裏面,只有這裏的氣派才同上帝的身份勉強相符。我設想上帝悄悄來到裏面歇歇腳,聽人們的祈禱,聽男人和女人唱讚美詩。至於有翅膀的天使們,更願結伴飛來這裏俯察塵世的苦與樂,以及當代人類的一大堆聰明和一大堆愚蠢。關於人類的大愚簸,這座沉默不語的教堂便是見證人。我指的是納粹德國發動的戰爭以及德國被空襲所毀。
其次,這裏是各國旅遊者必來造訪的名勝古蹟。在大門口廣場有個著名的“和平牆”,貼了好幾百張小字報。所有的小字報都是由六七張大照片引起的。最大一張攝於1945年春戰爭剛結束。畫面是從高空鳥瞰科隆被炸後的殘破。一片廢墟。90%以上的建築被毀。斷橋落在萊茵河中。只有大教堂還依然聳立在原處,只遭到一點輕微的破壞。這倒並不是上帝顯靈,而是一位美國空軍指揮官的功勞。
傳説該指揮官戰前獲得過德國洪堡獎學金,在科隆和亞琛做過一段研究工作。他特別喜歡科隆大教堂的莊嚴、宏偉,戰爭爆發,他成了美國空軍一名高級指揮官。在空襲科隆的時候,他下命令特別保護該教堂。於是出現了前面提到的奇蹟。其他幾張照片則是德累斯頓被英美空軍轟炸後的慘狀。於是便引出了好兒百張小字報(由硬紙片製成,外面包有透明的玻璃紙,不怕雨淋)。小字報的作者來自各國。大多是旅遊者,因觸景生情,有感而發。
其中有不少是詩作。語言文字計十多種,英、德文居多。中國大陸、還有新加坡的華人用漢字也寫了幾張掛在那裏。我不是歷史學家,但常對歷史作哲學的思考。沒有歷史,世界和人類從何而來?今天世界的一切存在,無一不是歷史的產物。在波恩街頭書店,有好幾卷關於第二次大戰大型圖片冊(資料極珍貴),每次經過那裏,我都要站者翻上個把小時,然後就沿着萊茵河岸邊散步,墜入歷史哲學的沉思。在德國的土地上重温世界大戰的歷史,思緒紛然,感觸很深,原是預料中的事。
最後,望着萊茵河靜靜地流,我發誓,進入65歲,我一定寫本專著:《我的歷史哲學》,它將包括地球的歷史和生物進化史,以及物理學的進化和人類婚姻的歷史。我將用我的哲學一以貫之,一齊收拾,一齊穿紐。這就是我的過把癮和瀟灑走一回。到了德國,我這種心願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這些年,我一直把這本著作的主題醖釀於胸中。是的,我是這樣一個旅遊者:先遊乎外,後遊乎內,內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