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作為旅遊景點,以其自身的優美景色吸引着眾多的遊客,在泰山上,人類的智慧一步步開墾出的階梯以及精美的建築物都極其富有文化內涵。
但是泰山,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直扮演着一種延續的山脈而存在,其自身背後具有非常宏大的政治色彩。
古人尤其是帝王在泰山上進行的活動,不僅僅是對山川的崇拜之情,更是一種天人之間的聯繫,對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過學習歷史我們能明白古人信奉天和人之間的感應,而帝王,更是唯一擁有資格與上天直接進行交流的人。
即古人心中的天下第一山,從歷史古書的記載中大概有七十多位皇帝曾經在泰山舉辦過祭祀活動,這種盛大的典禮背後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古人尤其重視祭祀活動,而在泰山祭祀在一直從秦漢興盛到唐宋時期,在高高的山川上祭祀神靈,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活動體現了古人的精神信仰。
當初司馬遷的父親有一個終身遺憾那就是不能跟隨漢武帝去記錄盛大的泰山封禪活動,因此在臨終前對司馬遷做了一番叮囑,而司馬遷的“人總歸會死的,或者是死得比泰山還重。
或者是像一根鴻鳥的羽毛一樣輕”也是與此活動有關,封禪活動是一項極其神聖的活動,對當時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學者來説,更是忽視不得,因此才有了傳世的《封禪篇》。
與泰山封禪不無關係,而封禪,就是高速上天天下一切很太平,古人的這番言論其實表明了封禪背後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向上天彙報功績。
對上天的庇佑表達一種感恩之情,而更深的潛意識裏,則是使皇帝作為一種天上與人間的連接關係,協調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然後在泰山舉辦封禪活動,並且在泰山建立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祭祀封壇,前後五次登臨泰山;唐朝時,則攜帶眾多服從於自己的異族以及命婦還有貴戚等登臨泰山,有關泰山祭祀的記錄也越來越完善,出現了專門的書籍。
宋代的皇帝還專門對泰山上的神靈進行了封賜,一些流傳下來的書籍還在現在泰山腳下的岱廟中保存着。從宋真宗開始,帝王在泰山便只進行祭祀活動,尤其是明代。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泰山上的祭祀活動的性質也逐漸發生了改變,由政治色彩濃厚的祭祀轉變為對戰爭、自然災害、人類生命的祈禱,泰山上的祭祀活動也傾向於大眾了。
因此在觀賞泰山時,我們更應該瞭解其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容層,這座山脈在當今依然成為很多善男信女們敬畏生命的去處,而對山脈的崇拜也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不斷展現新的符合時代特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