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孟姜女“哭崩”過的長城

本報記者王念、王志、孫曉輝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華夏大地廣為流傳,人們對“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傳説耳熟能詳。但是,很多人不清楚,被孟姜女“哭崩”的長城並不是秦長城,而是齊長城。

齊長城修築於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比秦長城早470多年。作為我國現存有準確遺蹟可考、年代最早的長城,這項宏偉的工程在山東省蜿蜒千餘里,西起黃河之濱的濟南市長清區,東至青島市海岸,將黃河、泰山和大海連接起來。

1987年,中國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是重要組成部分。

《管子·輕重丁》雲:“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歷經滄海桑田,齊長城留下大量歷史古蹟,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文化紐帶。如今,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用心的呵護。與此同時,長城內外“日月換新天”,美麗鄉村如一幅幅描繪在齊魯大地上的風景畫。

橫鎖青齊到海關

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山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齊長城研究專家張華松説,山東半島上的諸侯國齊國與魯國頗具影響力,齊魯之間紛爭不斷,齊國沿邊境築起一道以城牆為主體,包括關隘、城堡和烽燧等設施的防禦工程,也就是今天遺蹟尚存的齊長城。

中國古代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齊宣王築長城於此,西起齊州,東抵海。”清代“盛京名士”繆公恩詩作《過齊長城》雲:“綿亙山川一帶長,蕭條斷壘鎖殘陽。已經作俑開秦禍,空使千秋罪始皇。”不少人認為秦始皇是長城的“始作俑者”,這其實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從濟南市區出發,向西南方向行進50多公里,在長清區孝裏街道廣裏村東北的田野之中,一個長600多米、寬近30米、高近4米的土堆,便是齊長城的西起點。“橫鎖青齊”的齊長城從這裏一路向東,經濟南、泰安、淄博、濰坊、臨沂、日照、青島7市17個縣(市、區),直抵黃海海岸,全長641.32公里,正所謂“蜿蜒千里”。

齊長城長清段既是起始段,也是最早的建築段落,處於古濟水與山地之間開闊地。長清與泰山交界,兵車在山區難以行進,古濟水東岸是一條南北狹長的平原地帶,是齊國容易受到進攻之地。齊國在廣裏這個必經之地上“塹防門”修建長城抵禦外敵,有其深遠考慮。《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長清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徐相東説,這一記載説明,公元前555年之前就有了齊長城,並在戰爭中發揮作用。

齊長城長清段全長99.3公里,分為46段,大體呈“幾”字形,其中有明顯遺蹟的長79.2公里,佔總長度的80.9%。沿途經梯子山寨、石小子寨、黃巢寨等山寨遺址和294座山頭,設有等級不同的關隘、城堡、軍營、烽火台等軍事防禦設施。

“齊長城盤卧於崇山疊嶂之間,其建築特點隨地形、地貌的變化而變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築結構以土、石及土石混築為主,山上多為片石幹壘,平原多以泥土夯築,牆體分為土牆、石牆和山險等類型。”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張明戰説。

自長清段起始,齊長城一路向東,蜿蜒伸向濟南市萊蕪區。長城在萊蕪區境內跨越200餘座山頭,經過35個村莊,全長64.16公里。這裏曾發生過長勺之戰,《左傳》記載了魯莊公與曹劌迎戰齊國強兵的故事,“一鼓作氣”的典故正出於此次戰役。著名的艾陵之戰也發生在這裏。戰爭的刀光劍影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古戰場遺蹟尚存,僅僅在萊蕪區境內,齊長城自西而東就有錦陽關、黃石關、青石關3個大關,以及天門關、胡家莊關等13個小關。

位於萊蕪區娘娘廟村與章丘區三槐樹村交界處的錦陽關,是齊長城三大著名關隘之一,因地處錦屏山之陽而得名。作為扼守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咽喉的軍事要塞,在錦陽關周圍險峻的山峯上,城堡和烽燧居高臨下,見證過數不清的烽火狼煙。帶拱門的城樓式建築蔚為壯觀,這座巍巍屹立了2000多年的雄關,最終毀於侵華日軍的魔爪。萊蕪區雪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業冰説,1939年,日寇進犯泰山區抗日根據地,遭我八路軍頑強阻擊,損失慘重的小鬼子惱羞成怒,炸燬關樓泄憤。現在的關樓是2005年根據相關資料復建的。

所幸的是,錦陽關西長城嶺段保存較為完整,約756米城牆沿錦屏山蜿蜒,最高處6米,最寬處5米,上有雉牆,後為站牆,建有垛口、瞭望孔等設施。記者沿着城牆登上高高的錦屏山遠眺,放眼關內關外,對2000多年前如此宏偉的建築感慨萬千,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令人敬畏。

在萊蕪區和莊鎮,一個小小的山村以“青石關”為名,可惜關城已經消失,僅存遺址。

青石關是齊都臨淄南大門,正處於雙峯對峙、中為一線天的谷口之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格外明顯。自古有“直淄之門,當南之衝,為出兵要路”的説法。據史料記載,青石關關城方圓百米,南、北、西三座城門均為石拱門,建有樓閣。如今,北門洞保存基本完整,南門和西門只能依稀看到地基。

穿過青石關的古道現存約3公里,寬28米,古稱“甕口道”。一些軍事要塞通常又是交通中樞,因而設關重兵鎮守。自唐代起,這裏行人漸多,人煙日厚,逐漸形成村落。站在羣山之間眺望通往青石關門的“甕口道”,兩側山峯如立壁,進關口處是一道長長的陡坡,100多級在青石上開鑿的台階依舊光滑,中間有一道深深的石槽,這是當年車輪碾壓形成的轍溝,關隘昔日的繁榮由此可見一斑。

青石關以其特有的軍事、地理、商旅、建築等方面的魅力,曾引得無數文人墨客讚歎。清代文學大家蒲松齡30多歲離鄉出青石關南去,在此留下詩篇《青石關》:“身在甕盎中,仰看飛鳥度。南山北山雲,千株萬株樹。但見山中人,不見山中路……”

出青石關往東,齊長城進入淄博,這裏是齊國故都所在地,也是齊文化的發祥地。“泱泱齊風,滔滔淄水。”位於齊長城中段的淄博市淄川區幸福溜劈山段,不僅有雄偉的獨山寨、險峻的一線天,更有保存千年的齊兵營、石門、烽火台、劈山關、內外古城牆等歷史遺存。

從古到今,描寫齊長城的詩文非常多,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篇章。清代祝植齡《穆陵停雪》詩云:“穆陵古道界青齊,路轉峯迴望欲迷。北近峴山嵐氣合,南臨沭水暮雲低……”詩裏描寫的穆陵關,是齊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位於臨沂市沂水縣馬站鎮境內大峴山山口,當年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這一帶的長城大多建在山嶺上,城牆為混合沙土夯築。千百年來,穆陵關戰事頻繁,附近出土了大量劍、戈、箭鏃等兵器殘骸。這裏也曾是抗日戰場,中國軍隊在此與日軍血戰五天五夜,數百名將士為國捐軀,埋骨長城內外。

從臨沂順着山勢綿延向東,齊長城一路曲折,直至青島海岸。青島西海岸新區段齊長城全長約60公里,經過月季山、背兒山、紮營山、小珠山等大小山巒,最後在東於家河村躍入黃海,宛如一條奔騰的巨龍隱入浩渺煙波之中。

記者登上鐵山街道大下莊村的月季山東坡,只見長城蜿蜒橫卧於北山山脊。這是一條隆起於地面的夯土層,寬度與雙向兩車道的馬路相似,高度則接近於成年人的腰部,表面是碎石沙土和矮草,兩邊是石砌的護坡。

“齊長城青島段雖然歷經歲月不斷侵蝕,仍然有多處烽火台、城堡遺蹟,為後人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歷史記憶。”青島西海岸新區博物館館長翁建紅説。

滄海桑田千古事

斗轉星移,齊長城跨越2600多年的歷史長河,成為齊魯大地上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介紹,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長城是中國長城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我國古代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價值。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2000多年裏,齊長城除少數關隘被歷代修復利用外,絕大多數牆體處於廢棄狀態,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逐步毀損至考古遺址形態。”山東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王永波説。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關於山東省長城認定的批覆》,齊長城遺址遺產總量為260處,其中遺蹟較清晰者約佔四成。

對這一歷史文化瑰寶,山東省強化保護,各地通過開展法規體系建設、資源調查認定、加大修繕力度、聘請巡護員、安裝攝像頭等多種措施,着力維護齊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

濟南市文旅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賀秀祥説,齊長城是線性文化遺產,跨越1500餘座大小山巒,多處於山脊和荒野等偏僻山區,經過千百年的風吹日曬,長期遭遇自然風化,還面臨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等威脅,保護難度很大。越是難度大,越要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計保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2012年以來,國家文物局安排齊長城項目經費1.4億元,將定頭崖西山段確定為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加以保護;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加強齊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編制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公佈保護區劃,完成27個點段修繕,建立長城保護員隊伍。對齊長城源頭、青石關等重點段,實施搶救性保護工程,按尊重歷史、保護原貌的要求,進行原真性和完整性修復,避免文化遺產消失。

濟南市長清區文物部門介紹,齊長城源頭文物考證長度1012米,目前地表可見遺蹟為628米長的素土夯築土堆,已消失384米,殘存牆體底部寬度在23至29米之間,高度在2至4米之間。記者看到,遺址兩側設置了保護界樁,修建了觀光步道。

在長清區萬德街道張莊村,記者沿崎嶇的山路攀爬10多分鐘,看到定頭崖西山段掩映於一片果林中。這是一段較為完好的幹砌石牆類長城,牆體長滿青苔。“這段長城大約有1800米。村民都知道這是文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村裏有專門的齊長城巡查員隨時巡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義軍説。

萊蕪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王際海説,受風雨侵蝕,齊長城錦陽關數十米牆體曾發生坍塌。2017年至2019年,完成了錦陽關以西1050米城牆遺址的保護性維修。

淄博市藉助文物安全“天網工程”等,以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為原則,對齊長城博山兩平段、淄川城子段等進行修繕。淄博市博山區文物事業服務中心主任李生軍説:“博山境內的齊長城有山體、石壘牆體、土長城幾種形態,目前已修繕的兩平段就是一段土長城。修繕工作既要針對齊長城本體,也要恢復周邊生態,確保整個系統工程和諧統一。”

青島月季山段部分遺址一度湮沒在植被中,修復完成的月季山段本體寬約5米,底部包石及長城總體高度根據考古勘探及現場地形而不同,側面有寬約3米的漫道,兩側設有保護界樁和保護標誌碑。“我們堅持保護性修復的工藝方法,在護坡砌石過程中不用任何現代工藝,全部採取幹砌方式,實現砌石與夯土緊密結合,自成一體,最大限度還原其歷史風貌。”翁建紅説。

今年3月,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組建齊長城巡護公益性崗位隊伍,在全省設置860個公益性崗位,用於齊長城巡護工作,確保每一公里齊長城至少有1名保護員,每天一次巡護。

長城內外是家鄉

巍然屹立的齊長城遺址是重要文物,其沿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折射出齊魯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是齊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徵,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

根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山東致力擦亮齊長城文化名片,在2020年印發的《山東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2020—2025年)》中,提出依託齊長城世界遺產廊道和沿線文旅資源,以齊長城遺址為重要節點,在突出遺產保護展示的同時,深入挖掘齊長城文化內涵,打造齊長城鄉村旅遊帶,助力鄉村振興。

“孟姜女哭長城”“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並稱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其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左傳》,而孟姜女哭的便是齊長城。2006年,“孟姜女傳説”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指明其起源地在山東。

2008年發現於萊蕪區上王莊村的《孟姜女紀銘》,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孟姜女碑。上王莊村周邊保存着較完整的一段齊長城,以及黃石關遺址、戰國古道和石臼等。2019年,村黨支部牽頭籌建孟姜女文化民俗博物館,收藏了有關孟姜女的珍貴書籍資料、專家學者論文、戲曲影像等。

近年來,上王莊村先後被列入山東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二批“山東省古村落”。隨着知名度的提升,慕名而來的遊客漸多,農家樂、民宿生意興旺起來,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2000多年間,齊長城沿線不乏風雲人物各領風騷,史書民謠均有記載。但周邊險要異常、飛鳥罕至的地勢,卻讓百姓的生活難言輕鬆。“齊長城,彎又彎,一條長龍卧雲間。摩雲山,霹靂尖,不帶乾糧難回還。”萊蕪區茶業口鎮卧雲鋪村幾百年來一直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訴説當地村民曾經生活的艱辛。

茶業口鎮位於萊蕪區東北部山區,是章丘、博山、萊蕪交界之地。春秋戰國時期,這裏是重要的古商道,現存黃石關、風門道關等齊長城重要關口。這段隨山勢呈東西走向的齊長城南側,依次分佈着下法山、中法山、上法山、卧雲鋪、逯家嶺五個古老山村,總計人口2800人,並稱為“一線五村”。

“之前就在山上種些玉米和穀子,再就是紅香椿,想賣錢要走到十幾裏外的山下,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來也掙不了幾個錢。”卧雲鋪村67歲村民閆德成説,前些年,吃夠了山裏苦的村民大都下山打工了,只有像他這樣行動不便的老人還留在山上。

如今,隨着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齊長城沿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周邊村民的生活早已日月換新天。“齊長城沿線自然風景秀麗,‘一線五村’山環水繞、物產豐富、文化底藴深厚,其實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茶業口鎮黨委書記呂正農説,從2015年開始,當地圍繞“一線五村”開發旅遊產業,一條9.7公里的山路從山腳修到山頂,串起了5個村莊,讓封閉數百年的窮山村煥發新生。

逯家嶺村是茶業口鎮境內地勢最高的村莊,橫亙村北的齊長城東西延綿數公里。這段長城的風門道關,因關隘位於山口、一年四季颳風得名。逯家嶺村因地勢險峻、奇峯矗立,又被稱為“掛在懸崖上的村莊”。隨着交通條件改善,越來越多的遊客“打卡”逯家嶺,深居山嶺的古老村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熱播電視劇《安家》讓我們村更加火爆,不少遊客專程來感受電視劇裏的場景和氛圍。”逯家嶺村黨支部書記逯思濤説,目前已經有5部電影和電視劇在逯家嶺裏取景。

石屋、石牆、石頭巷,石砌長城好風光。在濟南章丘文祖街道,一段保存較為完好的石砌齊長城腳下,有一座石頭遍地的古村落——石子口村。曾經,石頭是貧窮的代名詞。石子口村黨支部書記王化偉説,滿村的石頭刨不出幾個錢,村集體連續多年都是零收入,為了生存,不少村民只能逃離這一堆堆石頭。

點石成金的變化發生在2017年。石子口村引來了投資商發展鄉村旅遊,在保留村落古樸樣貌的同時,滿足都市人休閒放鬆的需求。

除了獨具特色的石頭房,村南不遠處的齊長城更賦予了村子獨特的文化內涵。去年,當地策劃了齊長城文化藝術節,傳統戲曲、非遺表演和現代舞蹈、時尚樂隊在古長城腳下輪番登場,上萬名中外遊客來到這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潮流的激情碰撞。現在石子口村一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超過60萬元。

“如今,2600多年的齊長城穿越歷史時空,仍然綿延千里,沿線古村落的面貌和產業形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老長城串起了一條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鏈條。”山東大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説。

這才是孟姜女“哭崩”過的長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039 字。

轉載請註明: 這才是孟姜女“哭崩”過的長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