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印記在龍江 | 一塊石頭、一個地標、一段印記……

為深入挖掘龍江紅色資源,講好龍江百年黨史故事,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省委史志研究室、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在全省聯合開展“紅色印記——講述龍江百年黨史故事”主題調研採訪活動。今天,為您講述“白馬石”的故事。

紅色印記在龍江 | 一塊石頭、一個地標、一段印記……

記者 高金鵬

這裏是距離綏稜林業局局址70公里處的張家灣農場附近,這塊大石頭就是我們今天要報道的主要對象。之所以説它大,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這塊石頭它的高是4.52米、長是7.56米、最寬的地方也有一米寬。那麼,這麼大的一塊石頭它是如何來到這裏的呢?當地的相關部門查閲了很多歷史資料,但是並沒有找到它的出處,不過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説,説這塊石頭,它是從天而降的一塊隕石,因為形狀非常像白馬,所以得名白馬石。

紅色印記在龍江 | 一塊石頭、一個地標、一段印記……

綏稜縣委黨校 教師 姜楠楠

之所以説白馬石它具有紅色的歷史意義,那是因為白馬石見證了一段艱苦卓絕的西征歷史,在1938年的時候,日本人制定了治安肅正計劃,那就是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把北滿抗聯的主力部隊,也就是三、六、九、十一軍消滅在松花江下游地區。那麼,為了粉碎敵人的封鎖和討伐,北滿抗聯的主力部隊決定實施戰略轉移。

紅色印記在龍江 | 一塊石頭、一個地標、一段印記……

所謂的戰略轉移,就是從今天的佳木斯湯原一帶出發,一路向西,在綏稜會師。1936年,先遣小分隊到達綏稜縣實地偵察,發現整個密林中,這塊大石頭非常顯眼,便於大部隊找到,所以就把它當作地標,定為會師地。六個月的時間內,三批抗聯西征隊伍陸續到達白馬石,他們在這兒交換戰略情報、制定下一步的戰略計劃。

紅色印記在龍江 | 一塊石頭、一個地標、一段印記……

綏稜縣委黨校 教師 姜楠楠

這次會師保存了抗聯的有生力量,這樣就能夠更好地牽制住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能夠消耗日本關東軍的作戰資源,同時也讓日本關東軍不能集中精鋭部隊入關作戰,所以説東北抗聯的這次西征,在白馬石會師意義重大。

紅色印記在龍江 | 一塊石頭、一個地標、一段印記……

直至今日,白馬石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每年清明前後,王彪都會和村民到這裏打掃,以懷念那些抗日英雄。今年,王彪已經63歲,他從8歲時,第一次聽爺爺講關於白馬石的歷史,未來,他會把這些故事講給他的子孫,讓這段紅色印記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版權歸新聞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請聯繫我們

圖片來源:黑龍江廣播電視台

舉報/反饋

【來源:新聞夜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37 字。

轉載請註明: 紅色印記在龍江 | 一塊石頭、一個地標、一段印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