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下,上千名學子在中南大學操場上站立成八瓣梅花形狀的隊形,手執瑤族長鼓,嘴角帶笑,目光灼灼地望着前方。
長鼓隨樂聲而起,瑤歌忽而凝噎忽而高亢,書寫着瑤家兒女的不屈與剛強。
人羣中,一名黑色皮膚的外國留學生隨着樂聲旋轉、翻撲、大蹦、仰騰,正跳得酣暢淋漓。這是來自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唐納德。他和上千名中國學生一起,共舞秋風,感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
瑤族長鼓舞的現代之路
打從觀看長鼓舞表演的第一天起,唐納德就深深愛上了這個舞蹈。因為長鼓舞粗獷勇猛、奔放剛強的風格,像極了熱情洋溢的非洲風情。這讓他想起自己的家鄉——贊比亞。
自幼在傳統卡林杜拉音樂薰陶下成長的唐納德,對於鼓點有着靈動而本能的反應。非洲小鼓、瑤族長鼓,在他心中融匯合一。他很快成為中南大學瑤族長鼓舞傳承基地的常駐一員。
10多年前,年過耄耋的瑤族老鼓王李根普和他的徒弟、如今已是江華瑤族長鼓舞國家級傳承人的趙明華,雙手緊攥着形似“沙漏”的長鼓,進入教室,登上講台。
兩位老人略帶拘謹地拍起長鼓,身影舞動,優美矯健,訴説着裝在“沙漏”之中的時光沙礫。此前,他們未曾想過,有一天能夠帶着長鼓走進大學校園。
瑤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圖騰信仰,能歌善舞的瑤族人將這種信仰融合進歌舞之中。
江華瑤族自治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壓力迫使當地年輕人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長鼓舞的傳承顯現出明顯的老齡化趨勢,而舞譜記錄手段落後更增加了其傳播的難度。江華瑤族長鼓舞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仍然面臨傳承危機。
中南大學舞蹈表演專業教授伍彥諺帶着學生們走進大瑤山時,被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深深吸引了。
“瑤族長鼓舞也許可以走進校園,尋找現代化突破口。”他們決定拭去這一藝術瑰寶上的塵埃。
實地採風50餘次,召開40餘場研討座談會,這支以長鼓舞舞蹈傳承為核心的團隊不斷尋找長鼓舞的現代發展之路。
歷時10年,中南大學長鼓舞研究團隊整理出瑤族長鼓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趙明華表演的72套長鼓舞、傳承人趙雄自編的10套長鼓舞、第四代鼓王趙望生所創的趙氏長鼓舞健身操等舞蹈套路,形成了5萬餘字的調研報告,系統搭建了完整的長鼓舞動作體系及要領,並開始了精雕細琢的創作。
團隊先後創編出《八仙桌上一雙人》《瑤·家屋》等10多支瑤族長鼓舞原創舞蹈,每一個作品都經歷千錘百煉,先後收穫了中國舞蹈荷花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與此同時,中南大學的師生們還在思考長鼓舞的普及之法。2016年,長鼓之聲在中南大學的教室中打響。2018年,中南大學瑤族長鼓舞基地被認定為首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長鼓舞公共選修課課堂上,這個古老的傳統文化不再深不可測。來自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專業的同學,在老師詳細講解和示範下,拿起長鼓翩翩起舞。
團隊還創編了瑤族長鼓舞廣播操《舞動鼓韻》,讓完全沒有舞蹈基礎的大學生可以親身感受長鼓文化。
中南大學操場上,長鼓鼓聲陣陣,同學們傾情舞動着手中的紅黑長鼓。“常擰深蹲、粗獷勇猛、奔放剛強”……一個個舞蹈動作隨着廣播體操的口令聲盡力舒展,改編成健身操後的長鼓舞被同學們跳出了新的活力。依託該基地,視覺傳達專業師生也開發出瑤族長鼓文創工作坊,設計製作120餘套瑤族文化創意設計產品,獲得外觀設計專利3項,作品著作權7項,連續3年在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業交流研習營、湘港兩地大學生創業文化周、全國各民族大中學生暑期同心營等活動中開展長鼓創意製作體驗活動,覆蓋5000餘人。
“只有讓青年走進傳統文化,文化的傳承才能延續。”中南大學團委書記劉正宗在談到推廣普及這一特色活動時認為,以瑤族長鼓舞為例的傳統文化就像一滴水,只有滴入文化的大海才不會乾涸。
校園中躍出的中華圖騰
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文化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多年來,中南大學將文化育人理念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推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豐富文化育人內涵,彰顯文化育人特色,不斷引導廣大師生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新生報到第一天,剛剛踏入中南大學校門,即聽到陣陣熱鬧的鼓樂聲。跟隨人流來到食堂前坪迎新處,人羣之中,一條巨龍在空中翻轉、飛騰。鑼鼓號角齊奏,這條龍藉着聲勢威力大增,矯健地穿梭在旌旗之中。
巨龍的舞者是來自各個學院的學生。
這條龍穿梭在每一名中南人大學四年的記憶裏——從開學典禮到畢業晚會,從操場到禮堂,大大小小的活動中,都少不了舞龍舞獅的身影……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三國時期以來,舞龍舞獅發展成為中國民間慶祝活動、寓意美好的傳統習俗,舞龍舞獅文化則融進了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之中。
龍獅舞動之中,表演者共同扛起龍獅之身,奮力拼搏,在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同時,彰顯炎黃子孫團結友愛、自強不息的民族特性。
然而,如今的節日慶典之上,已難見舞龍舞獅的身影。這一傳承了千餘年的瑰寶正在淡出大眾的視野。
舞龍舞獅文化如何突破傳承困境?
中南大學從“中國傳統體育”課題出發,將舞龍舞獅由民間表演,上升為融娛樂、喜慶、競技和健身於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編撰出我國第一本全面介紹舞龍舞獅運動的專著——《龍獅表演與競賽》,主持起草的《國際舞龍舞獅競賽規則、裁判法》,填補了國際舞龍舞獅競技運動的空白……
2003年12月29日學校成立舞龍舞獅鼓樂協會,在歷年共十三屆大學生龍獅錦標賽上取得了12金1銀的驕人成績。
“龍獅協會的成員大多是進入中南大學之後才接觸的龍獅文化,這項運動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難。”協會負責人介紹説,學校設置了舞龍舞獅選修課,並於2015年獲評國家精品課程。這門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每年課程爆滿。
授課老師們還根據洞庭湖龍舟、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等畫面自創了教學套路。
協會每年在學校舉辦龍獅文化節,並通過創新服裝設計、開發文創產品嚐試舞龍舞獅與“國潮風”的結合。穿上舞龍服,舉起舞龍棍,這羣朝氣蓬勃的青年站在巨龍之下揮舞着臂膀,幾條龍時而組成漢字、圖案,時而通過富有張力的動作在人羣之中矯健穿梭。中南校園中的文化圖騰吸引更多的同學關注龍獅運動。
舞龍舞獅隊還多次前往東南亞鄰國進行文化交流。2015年,還組建了校內第一支國際學生舞龍隊。6年間,國際學生舞龍隊陸陸續續集結了蒙古、馬達加斯加、貝寧、剛果金等數十個國家的近百位國際留學生,連續奪得中國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的金牌。
奏民族之音,揚中華古韻
週末午後,民族樂團排練廳中,一個戴眼鏡的男生正手握一支嗩吶,皺緊眉頭,鼓着腮幫,對着校音器,一句句反覆練習《我的祖國》中的經典旋律,為即將到來的音樂會做準備。
他叫鄒運鵬,是中南大學民族樂團嗩吶聲部的成員之一。在入校不久的一場迎新音樂會上,鄒運鵬第一次接觸到民樂合奏表演。《印象國樂·大麴》的大氣恢宏,《絲綢之路》的夢幻熱烈,使他第一次被傳統民樂的強大氣場所震撼。
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校藝術團的招新,作為一名藝術“小白”,從零基礎開始,一遍一遍地糾正指法和氣息,練習推準高音,在苦練中不斷追求完美。
一年後,鄒運鵬終於如願坐到了排練廳中,開始參與民樂團的排練。
作為校園內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一員,中南大學民族樂團在音樂總監張音悦、常任指揮銀玉燦的帶領下,逐漸成長為一支具有獨特風格和品位的民族管弦樂團,給熱愛傳統民樂的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展示的機會,讓他們聽從自己的心聲、追尋自己的熱愛,在民族音樂的浸潤中不斷找尋自我、成就自我,成長為一個更加完備的人。
2021年12月,在“百年禮讚”民族音樂會上,嗩吶聲部極其出色地完成了音樂會的演出,讓觀眾欣賞到震撼心靈的國樂旋律。這一羣有理想、有信念、有韌性的年輕人,因熱愛而匯聚一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黃健陵告訴記者,學校重視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通過多種方式着力提高師生文化鑑賞能力,力求將文化修養培育化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綿綿細雨,滋養全校師生。
學校持續推進“文化中南”孕育工程,以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依託,積極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引入中央歌劇院、中央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歌舞團、國家京劇院、國家話劇院等知名藝術團體來校演出50餘場;組建高水平藝術團,舉辦“新年音樂會”“慶祝建黨100週年音樂會”等專場演出200餘場,覆蓋師生超4萬人次。同時,大力發展體育賽事,舉辦龍獅、龍舟、綜合運動會、馬拉松等傳統賽事,全年羣體、賽事活動參與人數達3.6萬餘人次;支持各學院開展具有學術內涵的文化活動,形成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文化品牌,每年資助100萬元用於社團文化活動的開展。截至目前,有100多個大學生文藝作品獲得了省級以上獎勵。
楊舒旖 吳兆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洪克非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