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太陽剛從東面的山上冒出頭,龍泉山鍾家山三號平台上早已站滿了人。

天色漸亮,從藍紫到橙紅,朝霞慢慢顯露。等待一晚的疲憊一掃而光,只剩“咔咔”的快門聲。

從今年“五一”開始,這裏成了成都日出的觀景聖地,“日出熱”帶動“龍泉山熱”。數據顯示,一個月後的端午小長假期間,山泉鎮共接待遊客7.08萬人次,實現旅遊經營收入1132.8萬元。其中,夜間接待遊客超2萬人次,民宿入住率達95%以上。

“看日出”“露營”“夜騎”等旅遊方式持續升温,山泉鎮“水果採摘”“森林徒步”“非遺民宿”等特色業態備受青睞。龍泉山觀景台、桃花故里景區、山泉民宿等出行目的地,人氣爆棚。

從桃花節、農家樂、柴火雞到當下的網紅、時尚、小資,觀日熱潮背後的龍泉山,顯然已不是當年的模樣。這裏,還有更多想象不到的面孔。

日出

“終於年輕了一把!”2022年“五一”假期,對龍泉山來説,無疑是熱鬧的。

受疫情影響,人們難以遠行。有人發現,在離成都城區幾公里的地方,就能飽覽壯觀的日出、日落,甚至能看到日照雪山的盛景。好景就在身邊,何須遠走?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龍泉山日出。圖據網友

“夜爬龍泉山”看日出,成為一股熱潮。甚至,若你不去龍泉山上看一次日出,都不好意思説自己“還年輕着”。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龍泉山上看日出。攝影:嘉楠

5月7日晚10點,大學生小劉和朋友們從犀浦坐地鐵2號線,一個半小時後到達龍泉驛地鐵站,準備夜爬龍泉山。

這個離龍泉山只有五六公里的地鐵站,步行或乘坐4站路程的公交車,就能抵達山腳。

還沒來得及上山,晚上11點半的龍泉驛地鐵站就讓小劉大吃一驚:“地鐵上的人幾乎都是去爬山的。上山的路根本不能停,人挨着人。”

步行一個半小時,鍾家山三號觀景平台到了。上山的人都彙集於此,“根本擠不進去。”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龍泉山吸引遊人打卡。攝影:嘉楠

那一晚,他們吃零食、玩桌遊,一起等待日出的到來……

熱潮過去一個月,餘温依舊沒有消退。5月28日凌晨,大四學生小陽一行9人也踏上了這條上山路。

5點半到達觀景點,一邊爬,一邊看着天色漸亮,“心裏特別期待。”雖然當天觀日天氣並不算好,但這仍是一場難忘的經歷,“日出每天都可以看,但這種經歷可能只有一次。”

她在朋友圈寫到:“從黑夜到清晨,從山底到山頂,我們在月光下前行,不為別的,只為這最後在成都的日子裏和三五好友徒步登龍泉山,看看從東邊升起的朝陽,這樣的經歷足夠讓我記很久很久。”

小陽是雲南人,在成都4年的求學時光,她去過錦裏、武侯祠、寬窄巷子、都江堰,來龍泉山還是第一次。“之前住在城市裏,現在站在高處看它,感覺很不一樣。”

當天看完日出,她和朋友坐在那裏,山風習習,從山頂俯望城市的感覺,令她難以忘記,“原來自己生活了4年的城市,是這樣的。”

來成都工作多年的阿良,是個閒不住的人。近年來,他開着車把龍泉山隱秘的地方几乎跑了個遍。

找個野生觀景點靜靜地坐着,眺望整個城市。那種遠離人羣、城市高樓的感覺,是他獨有的放鬆方式。而這個離城市只有幾公里的龍泉山,足以容納他所有的“小心思”。

從今年“五一”到端午,“日出熱”帶動“龍泉熱”。據統計,今年端午小長假期間,山泉鎮共接待遊客7.08萬人次,實現旅遊經營收入1132.8萬元。其中,夜間接待遊客超2萬人次,民宿入住率達95%以上。

龍泉山“看日出”“露營”“夜騎”等旅遊方式持續升温,山泉鎮“水果採摘”“森林徒步”“非遺民宿”等特色業態備受青睞,龍泉山觀景台、桃花故里景區、山泉民宿等出行目的地人氣爆棚。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在龍泉山上露營。攝影:嘉楠

猛禽

好玩的山不止一面。這裏還是猛禽觀測地,且早在愛好者中間流行起來。

春季,猛禽從南方飛往北方繁殖,秋天再回歸此地過冬。在經過龍泉山時,它們可能不知道,山上正有一羣人用望遠鏡和長焦鏡頭對着它們。

這羣人耳聰目明,一句“上貨了”讓10餘位志願監測員迅速就位,“貨越大,大家越興奮。”

“1、2、3、4……這是隼(sǔn)、鵟(kuáng)、鷲(jiù)、鳶(yuān)……”《龍泉山猛禽遷徙記錄表》上,它們的名字被迅速記錄。

“船長”龔文傑是這裏的常客。一到週末,他就會從牛市口乘坐地鐵2號線到涼風埡監測點,呆上一天。山上的風景讓他心情舒暢,特別是雨後視野開闊,“每次上山都是一次放鬆。”    

除了個人愛好外,他覺得這也是比較健康的休閒娛樂方式,“看老鷹需要一直抬頭望天。”作為程序員的他,長期伏案工作,“看老鷹對頸椎健康非常有益。”

龔文傑説,猛禽屬於食物鏈頂端,是整個生態系統健康的標誌。通過對它的監測,能明顯發現生態系統的變化。作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龍泉山正好與猛禽遷徙路線一致。海拔高,猛禽成羣衝破雲層的壯觀景象,也易於觀測。

去年一年,他們在龍泉山上監測到11873只猛禽,而僅今年春季,他們就已監測到8316只,“記錄總量創了新高。” 

作為龍泉山的老熟人,龔文傑看到了這裏的變化:“道路變好了,上山的人更多,政府對林木的保護力度也更大了,山裏豎起了很多生態保護區界碑。”

“3.0”版農家樂

對龍泉山變化感受最大的,還有賴海軍。

他是鍾家山三號網紅觀景平台旁一家民宿的老闆。觀日熱潮,讓他的民宿跟着大火。

他老家就在山背面。年輕時下山求學、打拼,40多歲,“有點累了”的他,在2017年決定和妻子重回龍泉山,親手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院子——三號平台旁的“驛宿”就是他租用農房改造的院子。人們坐在大落地窗的餐廳裏,可以看到遠處的山色。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龍泉山遠眺。攝影:嘉楠

院子二樓的天台,被大家稱為“落日書吧”。天氣好的時候,坐在那裏可以看到離成都幾百裏以外的雪山。幺妹峯、大雪塘、貢嘎……畫面中間,是成都的一個個標誌性建築,468、東安湖體育公園、環球中心、339電視塔……他認為,這裏是他和妻子的精神空間、情懷空間,也是成都休閒生活方式的分享空間。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龍泉山遠眺。攝影:石頭魚

雪山、落日的畫面,並不是現在才有。賴海軍記得兒時天氣好的時候,站在龍泉山上就能看到夕陽、雪山,雖然美,但那時人們忙着生計,並不感覺稀奇。那時,家裏都依靠種地、種果樹為生。之後,桃花節成為龍泉驛的名片,帶來了桃花經濟,農家樂也逐步興起,當地一部分人的營生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但總的來説比較粗放,農家樂就只是滿足最基本的吃飯、打麻將”,不管是環境還是產品帶來的體驗感都相對較差,比如點殺雞兔,“‘點殺’這個概念不契合現在年輕人的價值觀。”他認為,“農家樂”的概念也是一種落後的表述,“我們應該更強調生活美學空間。”他認為一座山的進步,更多還是要從精神層面去挖掘、發展。

現在,山上的農家樂逐步進行了升級改造,中西餐、火鍋、甜點……各類型美食一一囊括。從之前的“風塵僕僕”地滿足大多數人的基本生活要求,到“悠閒自在”地滿足不同人的特殊要求,發生了從風景留人到以風景與服務同時留人的改變。“現在很多人早上來這裏逛一圈看看日出,下班再來這裏轉一圈看看日落。”這是很有意思的生活方式。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龍泉山上看日出。圖據網友

對於龍泉山的“火”,賴海軍認為這是必然。他説,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開始更多注重精神需求,傳統農家樂耍法已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另一方面,龍泉山本身硬件的打造和政府的引導,都給龍泉山帶來了流量。加之成都環境越來越好,能看到雪山的次數越來越多,通過網絡傳播之後,大家蜂擁而至。

他認為,年輕人代表着未來的生活方式,他們認可這種方式,“這就是一種趨勢。”

一蕊是一個職業攝影師。今年4月3日,她的“瞭望塔”正式跟大家見面。這是一家位於龍泉山半山腰的餐廳,餐廳內所有位置都可以看到山下的城市,而最佳觀景位常常一座難求。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瞭望塔”餐廳。攝影:王歡

她形容:“看着太陽慢慢落進整個成都平原,那種感受只有在龍泉山才有,無法複製。”

一蕊去過多個國家,她發現成都人對娛樂、對生活的要求要高得多,“他們的態度是‘或許我不能賺很多錢,但一定要過得開心’。”‌

人來了,要求高了,龍泉山也越來越“卷”了。“都已升級到3.0了。”一蕊解釋,2018年開始,龍泉山初期看桃花、吃柴火雞的農家樂開始轉變為初代網紅店,“它有網紅的形態,比如建築、裝修、燈光,但它的內核沒有那麼多文化屬性。”現在,商家入駐越來越多,業態再次升級。

“消費者從初代的找個地方吃飯,提升到我需要有社交環境,要有拍照打卡的點,要浪漫,要體驗感更好,受更多方面、更深層次消費元素的影響……”一蕊説。

民宿

龍泉山脈,南北綿延200多公里,自然地分開了川西平原與川中丘陵,是以往成都東邊的天然屏障。

2019年,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被首次寫入城市規劃,“構建形成以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為中心的‘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網絡化市域空間結構,推動城市發展格局由‘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成都的“中心”由此改變,由錦江時代走向龍泉山時代。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在龍泉驛區的部分屬於山泉鎮管轄。今年“五一”假期是山泉鎮文旅服務站工作人員羅渠波最繁忙的幾天。遊客大量到來,服務保障、安全保障必須到位。

羅渠波説,以往大家提起龍泉山只知道桃花節,農民增收也只在桃花節那段短暫的花期。那麼,如何破局,讓“花期”更長呢?

隨着“東進”征程的開啓,2018年,山泉鎮開始謀劃以特色民宿產業帶動全域鄉村旅遊,讓傳統農家樂向特色民宿轉變。農家果園向精品民宿轉變,單一的“花季休閒”向“四季度假”轉變。

截至目前,龍泉山有50餘家風格各異、主題鮮明的精品民宿。“等風來”“約上雲兮”等已是網紅打卡地、城市取景框。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龍泉山民宿。攝影:王歡

請進來,還要做好服務。羅渠波説,政府為民宿提供房屋租賃、規劃設計、經營管理等支持。同時運用融媒體手段做宣傳,山中民宿關注度得到大幅提升,備受年輕人青睞。商家大量到來,也吸納了農民就業,“農民在家門口就吃上生態飯。”户均年增收10萬元以上。

當地政府還通過生態修復和人工造林,環境、發展一手抓,3年來植樹造林4萬餘畝,修建公園綠道30餘公里,復建回龍灣、寶倉灣等人文景緻,龍泉山更綠、景更美、空氣更清新。

截至目前,當地投運新業態、新消費、新場景64個,去年一年吸引遊客210餘萬人次,第三產業增加值達3.45億元。

民宿的點點燈光,正在點亮夜晚的龍泉山,給昔日寂靜的鄉村,帶來人氣和活力。

站在成都的“制高點”,賴海軍若有所思,“以前有人説來這裏是‘逃離’。我覺得‘逃離’一詞用得不準確,逃過來了還要逃回去,而且有什麼可‘逃’的呢?我認為應該是‘融入’,從城裏20分鐘就能過來,其實就是融入這種生活。”

他認為,龍泉山的“火”應該慢慢煨,太陽天天都要升起來,環境好、視角好、民風好,就能留住人。

紅星新聞記者 章玲 實習生 王笑顏

編輯 彭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72 字。

轉載請註明: 嬗變龍泉山丨上龍泉山,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