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文物建築的合理利用要適應當今社會需要

新京報訊(記者展聖潔)今天(8月7日),2022“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在京舉辦,在主旨演講環節,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分享了故宮活化利用和保護的經驗。他認為,文物建築的合理利用,要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建築的性質及承載的功能。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文物建築的合理利用要適應當今社會需要

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過去故宮的大部分區域是不開放的,99%的文物不展示。”單霽翔介紹,近年來,故宮開展了環境整治工作和整體修繕保護工程,從2002年到2020年,故宮1200多座建築達到了健康穩定的狀態,同時,故宮不斷擴大開放面積,2015年故宮開放面積達到65%,2016年達到了76%,2018年則達到了80%。

 

“過去,人們只能遠遠地看角樓,現在角樓正式對公眾開放。大戲台100多年沒有使用,然而,這些木結構古建築修好後,正常使用、經常維修,才會越來越健康。如今它變成了我們戲曲館的一部分,可以聽中國傳統戲曲。”單霽翔説。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文物建築的合理利用要適應當今社會需要

單霽翔在接受記者採訪。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在談到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時,他向記者表示,這些年來,很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經過了環境整治、遺產價值的發掘和民眾遺產保護意識的提升等一系列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很重要,申遺成功是目標,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讓這些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尊重,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健康地走向未來。”

 

他介紹,這些年來,北京市為中軸線的申遺保護付出了極大努力,一些過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在申遺的過程中一一得到了破解。“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老同志對我説,我們有三大遺憾:一是鐘鼓樓前面的商場太高,二是積水潭醫院擋住了“銀錠觀山”,三是天寧寺塔旁邊建了一個大煙囱,現在前兩個問題都解決了。”

 

“從景山到鼓樓這1500米最具人民性、社會性,東邊是大面積的南、北鑼鼓巷地區,是元代以來從未改變肌理的北京最典型街道之一。西面是什剎海,是一個既嚴整又活潑的地區,吸引人們前來參觀打卡,也是很多遊客享受京味文化的區域。我覺得,中軸線的申遺保護,真的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單霽翔説。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77 字。

轉載請註明: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文物建築的合理利用要適應當今社會需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