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要來了。此次展覽名稱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於9月10日-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該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免費參觀。
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彙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裏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據悉,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18個關鍵年份。將它作為參觀紫禁城的"序廳",在對紫禁城600年曆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便於大家更有針對性、更加系統地參觀紫禁城。
此次展覽展出了諸多精品文物,其中不少為首次展出。重點展品不僅有展現徐顯卿宦海浮沉的《徐顯卿宦跡圖冊》;有紫禁城著名"小獸"做客,更有製作於1773年的漆紗。
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象徵寓意,尤其是最後一件,只在太和殿出現,是個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築無上等級的體現。太和殿初建時名為奉天殿,後多次燒燬。
康熙十八年二月初三日再次焚燬,由於良材難求,取木艱辛,這次工程備料用了十餘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開工,兩年後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此次展覽引入當事人的視角,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鮮活的第一視角經驗作為文獻的補充。比如,在講溥儀出宮時,展覽用到了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李石曾三個人對事件的回憶,給觀眾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600年的歷史文化,也讓中華民族在製作工藝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勞動智慧在此彙集。這件在正樓展廳寧壽宮區展出的漆紗,製作於1773年,這是它在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機會公開展出。寧壽宮花園的內檐裝修是公認的乾隆時期工藝巔峯水準,紫禁城內無出其右。
這件漆紗的工藝複雜程度與製作難度,即使在寧壽宮花園之中,也稱得上數一數二。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