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王國維《人間詞話》
王國維説到第一種境界時,引用到的話語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出自北宋詞人晏殊的《蝶戀花》一詞。
王國維認為人在追求的過程中,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拓展格局視野,明確追求的目標與前行的方向,還要擺脱現實的種種紛擾,掙脱一切個人的私念,達到胸中洞然無物,才能瞭解事物的本來面目。
王國維認為的第二境界,就是要像北宋詞人柳永在《蝶戀花》中説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那樣,意思是説對事業對理想要執着追求,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要放棄很多。
這種追求的過程雖然是艱辛的,但它又會讓人的感情得到昇華,達到完美的意境,這是值得的。
王國維所説的第三種境界,就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這種境界中,詩人也從自己創作的詩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達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感情表達得入木三分,這是極不容易獲得的一種境界。
而王國維談到第三種境界時引用到的這幾句話,是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詞,這首抒情的婉約詞得到了王國維特別的青睞。
説到辛棄疾,“豪放派詞人”是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因為辛棄疾很多有名的詞作都以豪放著稱。但其實辛棄疾也為後世留下了不少婉約詞風的作品,這首《青玉案》就是極具婉約特色的一首詞。
辛棄疾畫像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詞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也難怪王國維會如此推崇這首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原詞如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寫作內容上看,這是一首描寫元夕佳節的詞。元夕就是正月十五日夜,人們習慣上也將這個節日稱為元宵節、上元節。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興起於漢代,是“三元節”之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人們會以張燈結綵的方式慶祝這一節日。
唐代元宵節接連慶賀三夜,這三夜全城張燈結綵。宋代將慶賀元宵節的天數延長五天,滿足人們歡慶佳節的美好願望。在元宵節裏,人們都會身穿節日盛裝,結伴夜遊,賞看花燈,這一節日也成為文人墨客極力渲染的題材之一,給廣大文人提供了文學創作的題材和靈感。
宋代的筆記、詩、詞對元宵節歡愉的盛況有很多描述和記載,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是一首以元宵節為題材的著名詞作。
辛棄疾的這首元宵節詞作,上片寫景,字裏行間處處流露着節日歡快氣氛:黃昏時分,人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大街上,他們要趁着元宵佳節,到花燈最多的地方去一飽眼福。那是一派火樹銀花,燈火通明的不夜天的景象。
開篇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是説元宵節的花燈像春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燈火閃爍,煙火紛紛,零落如雨。正值元宵,春風沒有把百花吹開喚醒,卻先把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吹開喚醒了。這一句的描寫是很生動也很富有想象力的。
“更吹落,星如雨”兩句,是詞人對花燈進一步的描寫,這春風不但吹開了地上的燈花,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辰。這燈花是燃放的煙火,這煙火先是衝上了夜空,再從空中翩然落下,此時仰望夜空,美麗得如同一陣星雨從天空落下。
這兩句不僅寫出了燈花的盛大和美麗,而且也給人帶來元宵佳節熱鬧非凡的感覺,渲染出了節日的熱烈氣氛。
“寶馬雕車香滿路”一句,是對觀看花燈的遊人的描寫。如此美麗的元宵節花燈,是有足夠的吸引力的,它可以讓人們毫無顧慮地加入到這節日的盛宴。節日的歡愉或許打破了人們之間的隔閡,他們在這時候不再有貧富之分,地位之分。
看燈的人羣中,有乘着精心裝扮的高檔豪華馬車來的,也有扶老攜幼前來的,不管怎樣,節日的喜慶都洋溢在他們的笑臉上。透過詞句,我們似乎能嗅到豪華的馬車灑下的一路芳香,似乎也能聽到扶老攜幼的一家人灑在路上的歡聲笑語。
這幾句華麗的詞句彰顯出了元宵佳節的盛景,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的作用。但詞人並沒有對遊人作具體描繪,只是從整體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筆,遊人如織、美女如雲的節日景象就已經躍然紙上了。
“鳳簫聲動”,這三句是對民間藝人的描寫,他們吹奏的絲竹管絃,發出悠揚的聲音,在節日的街市上四處迴盪。音樂是節日的標配,音樂為元宵節的夜晚錦上添花,讓這火樹銀花、花燈璀璨的夜晚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美。
“玉壺光轉”,天上的玉壺般的明月靜靜地看着這一幅幅美景,悄無聲息地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傾斜,人們在街上盡情地歡愉。在不知不覺中,時間的滴漏就已流盡,夜晚的帷幕就在燈火與笑聲中漸次褪去。
“一夜魚龍舞”,在這個流光溢彩、人聲鼎沸的夜晚,燈綵被紮成了各種動物形狀,有活靈活現的游魚,還有高端大氣的龍燈。這些五彩的燈飾在那兒旋轉飛舞,人們看到精彩處,指指點點,時不時地發出陣陣笑聲。
在上片的描寫中,如果説“花千樹”“星如雨”觸動了詞人的視覺,那麼“鳳簫聲動”“笑語盈盈”則觸動了詞人的聽覺,“暗香去”又激發了詞人的嗅覺。在人們多重的感官體驗中,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元宵夜景圖被詞人編織了出來。
詞人用華麗的辭藻描繪了元宵佳節的盛況,尤其是像“寶馬雕車”、“鳳簫聲動”等表現節日歡愉與繁華的字眼,為的是給元宵的氣氛助興。人們也可以通過上片呈現的畫面,領略辛棄疾那個時代的元宵節風貌以及節日的風俗人情。
“景為情設,詞為情作”。詞人在上片中極力描寫元宵節的盛景,極力鋪陳元宵節的場面,這些筆墨其實都是為下片中女主人的出場而做的鋪墊。
來到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描寫遊人。開頭兩句“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大意是説:觀看花燈的美人頭上都戴着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羣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
元宵出門賞燈的美人頭上都戴着精緻美麗的裝飾品,在流光溢彩的花燈的映射下熠熠生輝,這光彩和元宵的燈綵交相輝映,讓人賞心悦目,令人神迷目醉。
元宵節,對女孩子來説,可以説是一個為數不多的出門遊賞的機會。因為在古代,女孩子們的主要活動場所就是她們的閨房,對於足不出户的她們來説,元宵節卻是一個可以名正言順地、大大方方地出門的機會。
對於這樣一個放眼開闊視野的機會,她們也會精心地打扮一番,將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給世人。在這個洋溢着燈光與笑聲的夜晚,她們看到什麼都是新鮮的,愉悦的,何況花燈是如此美麗,夜晚是如此迷人,這些女孩子們怎麼可能不盡情歡笑呢?
品味詞句,人們似乎還能聽到成羣的美女走過時灑下的一路銀鈴般的笑聲,似乎還能聞到美女們灑下的盈盈香氣。
而詞人呢?他的目光、他的情思沒有流連在這些美麗的女子身上,他對身邊的熱鬧視而不見,他在人羣中尋尋覓覓,不止千萬次地尋覓一位女子,可惜都沒有結果。
就在詞人茫茫人海中苦苦尋覓時,猛然一回頭,在不經意間,在燈火零落的角落裏,終於發現了他要找的人,這讓詞人莫名的驚喜,他忍不住驚歎: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節日的所有熱鬧,讓人目不暇接的美女佳人,都只是為了那個讓詞人驀然回首的女子而營設。所有人都在熱鬧的地方賞燈看人,只有這位麗人在燈火零落的地方,但倘若沒有這位麗人, 那一切就沒有了任何意義與趣味。
其實上片結尾的“一夜”兩字,就是為下片中的“眾裏尋他千百度”作鋪墊的,詞人根本沒有心思去欣賞那明潔的月色、璀璨的燈飾,他也沒有心思在意那笑語盈盈的眾人,他整夜都在苦苦尋覓一位美麗的女子,可見詞人的一片痴情。
到此處,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詞人早就為這位美麗的女子做好了一切鋪墊,很多詞語遙相呼應,也可見詞人筆墨的細膩了。
這一句寫出了在遊賞歡樂的人羣中,詞人要找尋的這位女子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這萬人空巷、歡慶佳節的夜晚,她卻遠離了車水馬龍與繁華喧囂的地方,獨自一人站在燈火零落的地方。
經過千百次的尋覓,詞人終於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現了她。人們都融入到節日的氛圍中,盡情地體驗節日的歡愉。而詞人要找尋的佳人,獨自站在燈火零落的地方,她並沒有融入到這節日的氛圍中。
“燈火闌珊處”,這一句使全詞的整體狀態由動態描繪轉到靜態的定格,節奏戛然而止,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一句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一句也體現出了詞人構思的巧妙,讀來耐人尋味。
詩詞最突出的特徵是其強烈的抒情性,凡膾炙人口的精品佳作都有深沉的情感與豐富含蓄的意境,這也是詩詞的審美價值最集中的體現。
詞人尋找千百次苦苦尋覓的人,一定會不負他所費的功夫,然而鏡頭卻僅僅定格在零落燈光與稀疏人羣交錯中的一個楚楚動人的身影而已。
如果説“眾裏尋他千百度”是詞人在茫茫人海中,千萬次尋覓的過程的話,那麼“驀然”二字則是詞人苦苦尋覓的結果,這兩個字寫出了詞人發現意中人後的驚喜之情。詞人以含蓄的語言,表現了人物內心的活動,過程與結果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
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燈火寫得越發熱鬧,越顯佳人的與眾不同,遊人寫得越發忘情,越見佳人的不同流俗。
詞人一個人孤獨地行走在燈火與笑聲交織的大街上,但他的心中始終把那個燈火闌珊處的美麗女子裝在心裏,即使暫時走出了視線,也要千萬次地苦苦尋覓。
驀然回首的驚喜,是一種無法言説的莫名的幸福感,也關乎詞人的感情觀。自古以來,比起一見鍾情,人們往往更欽慕從一而終、相伴到老的感情。在真摯甜蜜的愛情中,彼此是對方心中之唯一,這是彌足珍貴的。
無論是愛情、學問還是功名,追求抑或探索的過程,無不缺乏困惑、挫折和失望,苦苦尋覓的過程是最孤獨、最煎熬的。
這首詞作的感情線縱貫全詞,先悲而後喜,最後恍然間得到了內心的安然,強調失而復得的感覺。這一瞬間是人生的昇華,讀來有着一種莫名的感動。
來之不易,好好珍惜。這種美好的境界,因為苦苦追尋而終有所獲,正因為在飽嘗辛酸之後終於終得幸福,才顯得彌足珍貴。
當人們沉浸到詞人描繪的元宵節盛況時,時間彷彿穿梭到了那個車水馬龍、流光溢彩的夜晚,人們的思緒似乎也隨着遊人的足跡來到了那個夜晚。當人們的思緒流連在詞人“眾裏尋他千百度”的神情時,似乎也體會到了他的彷徨與焦灼。
當人們的思緒定格在詞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時,似乎也如同詞人一樣,體會到了千萬次追尋後湧上心頭的驚喜。
讀這首詞,人們的思緒始終被詞人的引領着:搖曳沉浸在元宵節的盛況中,心隨所動;為詞人的苦苦尋覓而糾結,為詞人的驀然回首而驚喜;為詞人歡喜,為詞人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