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俗話説:“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因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閲人無數;閲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在於貧富,而在於認知層次的不同,即思想境界的不同!
認知水平越高的人,看事情越客觀越正確。認知層面越低的人,越是固執、偏見,他們限於認知漏斗的底部,很難聽到或聽懂認知層次高的人在説什麼,也看不到上層的風景。所以説,在這個時代裏面,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也需要不斷提高認知水平。
比如説,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值得一讀再讀,我們越早知道越好。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人們常説“蒼天有眼”、“皇天不負有心人”,説得好像老天是有仁愛之心一樣。其中,這些都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特別是儒家學者強加給老天的,用來駕馭普通老百姓的。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個老子和孔子的經典對話:
孔子説:“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宣揚仁義道德。”
老子説:“所謂仁義,就像夜裏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仁義,就如同敲着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老子的這番話讓孔子啞口無言,陷入了深思,三天都沒有説話。
孔子與老子論道,老子問:“聽説你喜歡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思索一會,説道:“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
老子説:“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説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企及的道理。
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
以前的我們,總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在做,天在看,但是後面才發現:“好人並有好壞,壞人也並不都是受到了懲罰”。以及為什麼好人不長命,而壞人活千年呢?就是因為天地對待世界是平等的,在它們眼中沒有誰對誰錯,以及好人與壞人的區別。
好與壞,善與惡,只是人類社會仁義道德的產物,但是在天地之間並不存在。所以説,我們做事情不要寄希望於天地,而是要自求多福,然後多去順從天地之道,順應自然,而不可逆天而為,即老子所説的“動善時”!
我們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大道應驗在生活中,便可是——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因此,我們看到那些傑出的帝王,往往都是奸臣和忠臣一起駕馭,因為在他們看來,沒有誰對誰錯,只要能為自己所用便可!
比如説,嘉靖皇帝説:“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渾,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那清過?長江黃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內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渾就偏廢不用?”
嘉靖皇帝的意思説:像嚴嵩這樣的奸臣就好比污濁的黃河,像海瑞這樣的忠臣就好比清澈的長江。不能因“黃河”渾濁而偏廢不用,不能因為“長江”水清而偏用專寵,而是要奸臣和忠臣一起駕馭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朝局,互相制約,各司其職,發揮最大效用。
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不會黑白分明,而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以説,記住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改變我們的認知,拔高我們的境界,這樣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
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釋義: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貫穿或擊敗天底下最堅硬的東西中。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説:《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這句話非要有道理的,因為弱者的主要特徵就是柔弱、不起眼,就如這水一樣,但可以穿透堅硬的石頭,水滴石穿。
老子在《道德經》中給大家深刻闡述的“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等自然真理,這些都是對弱者來説特別有用的。比如説,牙齒是堅硬的,舌頭是柔弱的,但是堅硬的牙齒都落完了,而舌頭依然很好的存在着。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
人活着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弱者代表着柔軟,因此可塑性很強,進步空間也很大,要對自己未來有信心。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告誡人們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即: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卻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易·繫辭下》所説:“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即:尺蠖將自己的身軀儘量地彎曲,是為了伸展前進;龍蛇冬眠,是為了保全生命。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男人不僅要有剛強的一面,還需要有女性柔美、細膩的一面。正如魯迅所説:“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也如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所説:“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懂得為人處世方面的“以柔克剛”,做到不爭不費,以不爭去爭,水低成海,人低為王。《道德經》全篇最後一句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即: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所以説,弱者不可怕,關鍵看你怎麼轉換缺點為優點,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在自身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我們需要避其鋒芒,厚積薄發,多積蓄能量,這便是《易經》所説的“潛龍勿用”!
3、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釋義: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大自然中普遍存在這“物極必反”的現象,好事到頭了就是壞事,壞事觸底了就是好事。所以,我們不必為眼前的得失而計較,而是要學會淡定從容對待,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看待人生挫折和磨難,要正反面去考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痛苦和挫折,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而對於強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成功的墊腳石。因此,我們若是想笑到最後,成為強者,就要忍耐得住眼前的苦難,正所謂是“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以及“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
老子在《道德經》第58章中説道:“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説明了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這句話更是説明了: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當我們遇到人生逆境的時候,要百折不撓,勤奮刻苦,便可化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正可謂“風雨之後見彩虹”,“人間正道是滄桑”,大器往往都是晚成的,我們不要過於着急!
縱觀歷史的許多帝王將相,他們大都是從苦難中、從弱小中成長而來的。弱者,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薄如紙,應有不屈之心!生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也不是很糟糕。唯有自強不息,奮鬥不止,才能苦盡甘來,享受狂風暴雨後的成功與喜悦!
結語:
人生,最大的運氣,不是撿到錢,也不是中獎,而是有一天,你遇到了一個人,或者看了一本書,別人打破了你的原有思維,帶你走向更高的境界,這才是人最大的運氣!我們若能在認知層面儘早突圍,就如找到了“大道”一樣,我們也會越來越幸福、成功、充實!
老子《道德經》中的以上3句話,非常經典,可以讓人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我們越早知道越好!朋友們,讓您瞬間成熟的是那句話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