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光樹
立冬後的第一天,天氣出奇晴好。乘着這難得的美好時光,我獨自向千年新場古鎮邁進。
進入新場古鎮,首先必須經過九洞橋。抬頭望去,古樸的九洞橋橋頭一幅精緻的廣告牌映入我的眼中,牌上“千年古鎮,收藏川西壩子最後記憶”14個大字,在朝陽的映照下金碧輝煌。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九洞橋是破敗不堪、滿目悽然的景象。1992年春,當地將橋修葺一新,恢復其本來面目。只可惜如今正值枯水期,不能見清泉流淌,不可聞水聲潺潺。不過,在乾涸的河道里,那些光怪陸離的大小石頭,不失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小有滿足。
走過九洞橋,穿過一片慈竹林,進入古鎮最繁華的上正街。上正街全長460米,地面全為青石板鋪成,街道狹窄彎曲,兩旁全為古式木結構房屋。時值清晨,居民們端坐在自家門口,手捧一碗麪條吃着,狹窄幽長的街道里,瀰漫着陣陣面香。
我一邊用照相機將點點美景盡收之,一邊慢慢向上正街的上街口走去。
沿街兩旁擺滿各式各樣的土特產(紅油豆腐、涼拌蘿蔔乾、黃牛肉乾、老臘肉、野菌子、五香豬蹄等)、竹編工藝品(蝗蟲、蜻蜓、蝴蝶、竹籃、篾巴扇、斗篷等)和五顏六色的絲織圍巾,攤主們悠閒地坐在攤位旁,隔三差五的羊肉店和小麪館送來陣陣清香。
一大清早,街道上游客還甚稀少,城管執法車來回穿行在街道上,整個街道秩序井然,不見一處違規攤販和違規佔道車輛,好一幅安寧詳和的美麗畫卷。
不知不覺地,我走到臨近街口的壁山寺。寺裏清脆低沉且頗有節奏的鐘罄聲讓我停下了腳步。我小心翼翼地跨入莊嚴幽邃的壁山寺大門,屏住呼吸。
出得壁山寺,我神思粲然地遊走在千年古鎮的各大街巷中,各色勝景令我眼花繚亂,神采飛揚。
不經意間,我走到與古鎮相連的現代化街道萬源街口。時值中午,太陽正紅。我久久地佇立在古今相交的十字路口旁,環視四周,只見車去車回,人來人往,遊人如織;只見西嶺雪山腳下豐富而充足的出江河水,經頭堰河、二堰河、三堰河穿鎮而過,將古鎮團團環繞,流水聲不絕於耳;只見下正街、上正街、太平正街、太平街、太平橫街、香市街、河壩街,水巷子、張翼廟巷、謝家巷、貓市巷、桶市巷、上字庫巷,七街六巷呈井字型交相輝映;只見眾多古式大院落、樓閣青磚青瓦、木樓木柱,雕樑畫棟、栩栩如生,封火牆羣古韻古色,李氏舊宅、福臨社、集股客棧、黃鸛樓、廣東會館、天主教堂、福音堂、劉成勳故居、璧山寺等熠熠生輝。
“花外斜陽晚,雲峯暗幾層。人聲三里市,春夜一街燈。竹屋容高枕,桃源夢武陵。牀頭三尺劍,氣欲作龍騰。”美哉,新場古鎮亦“新”亦“古”,千年古鎮收藏川西壩子最後記憶,美輪美奐,今昔風華並存。
【作者簡介】
楊光樹,成都市大邑縣人,筆名一縷陽光,中學教師,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嫘祖文化促進會辦公室(信息辦)副主任,西嶺文學社常務副社長,《西嶺文學》雜誌執行主編,公眾號《西部故人來》特約評論員。愛好文學,喜歡閲讀,已撰寫文學作品近300篇(小説、散文和古詩、新詩等),有近40篇文學作品見於《成都日報》《企業家日報》《中國民間短詩》《中國民間短詩精選》《西嶺文學》《大邑文藝》《上風》《嫘祖文藝》《四川省嫘祖文化促進會交流論壇》官網,公眾號《西部故人來》等。有多篇作品榮獲國家、省、市、縣等級獎。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啓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説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説”。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户名、開户行及網點準確信息(不能錯一個字、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