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富貴之因前世都是念佛人,否則不會有這麼大福報

帝王,富貴之因前世都是念佛人,否則不會有這麼大福報

摘自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191集   講於 香港



  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四章。

  【解】辛八、(二五)天人禮敬願“經”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凡人都喜歡得到別人的禮敬。能得到天人禮敬,那就不是普通人了,天人都尊敬你。天人尊敬什麼人?尊敬有道德,世間孝子賢孫他尊敬,尊敬有學問、有道德、有慈悲心,能幫助苦難眾生的這種人,天人恭敬


  唸佛的人天人恭敬,修淨土的人天人更恭敬了,為什麼?你這一生有機會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真的是大事。海賢老和尚常説,“好好唸佛,成佛是大事,其他的這都是假的”。不但不是大事,全是假的,假的別放在心上,這比什麼都重要,一定要把“阿彌陀佛”常常放在心上。

  【解】右章三願,從“聞我名字”至“莫不致敬”,是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


  下面“聞名得福”,還有第二十七,修殊勝行,本章三願皆表“聞名功德”,這當中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般人不知道“阿彌陀佛”這名號功德,所以他沒有尊重心。見到佛像、聽到名號,他完全不能放在心上,甚至於還以為這些是迷信,是騙人的,生這種念頭有罪業。這些不需要解釋,大家都能想到,天人恭敬,你們怎麼可以誤會!

  【解】從“若聞我名”下至“諸根無缺”是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再下為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本章三願,皆表“聞名功德”。上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願之核心。 

  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確實是往生正因。他怎麼往生的?信願唸佛。念多少?十念。

  “十念”有種種説法,前面統統學習過了,特別是“臨終十念”,一生沒念佛,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他,唸了十聲佛號,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佛都來接引他,太殊勝了。


  我們非常難得,上個月潮汕地區謝總的父親往生了就是十念。他父親一生沒念過佛,他這幾年做的好事、積的善德,我們相信加持老人在最後臨終兩個小時。他告訴我的,最後兩個小時他很着急,勸他爸爸,跟他爸爸講,西方真有極樂世界,你相不相信?他爸爸點頭。又告訴他,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你能信嗎?他爸爸點頭。最後他勸他爸爸,我念“阿彌陀佛”,你跟着我念,我們兩個一起念,就唸了兩個鐘頭,往生了。一生當中,最後在這個關頭的時候,“信願持名”,就往生了,瑞相稀有,讓他的家人親戚朋友看到了,個個信心倍長,大家不再懷疑了,親眼看到的,三天之後入殮,全身柔軟,比活的時候還軟,見到這個瑞相的有幾千人,這幾千人統統種了善根,不可思議。這裏念老告訴我們,十八願的“十念必生”是往生正因,四十八願的核心。


  【解】第十九願與第二十兩願,乃第十八願之開廣。

  擴張了。

  【解】第二十一願專指具有宿惡之眾生,若能悔過,發菩提心,一心專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惡道。第二十三願,則專指婦女,聞名淨信,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則命終轉男往生極樂。以上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為得益中之上者。


  得利益裏頭最好的、上等的。

  【解】今章則顯其下者,蓋眾生根器不一,故聞名之信樂,發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堅,或因信願不深,或以持念不專。

  唸佛的時候常常有妄想、常常有雜念進去。

  【解】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故當世未能了脱生死,僅能獲福於現在及來生,故獲利未能如前之數願也。

  你看這一願顯示的,雖然是聞名,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也以清淨心修菩薩行,得的是諸天世人莫不致敬,人天福報,這是得利益之小的,前面是得利益之大的。

  【解】第二十五願,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是乃廣修眾善者。本經三輩往生皆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這底下這兩句話重要,非常重要!

  【解】蓋發心乃善中王,持名乃萬行之首。

  你修善,什麼樣的善最大,什麼樣的善最殊勝?發願求生淨土,這個願是無比殊勝。為什麼?成佛去了,極樂世界你能不能往生,全靠信願之有無,那個“信”要是愈深、愈堅定,生到極樂世界就愈殊勝;抓住這一句佛號,分秒必爭,品位就高了。你看這兩句話多重要。


  【解】缺此往生正因,雖行眾善,則廣而不專,博而未精,未契彌陀本願,難於今生現證。故唯受人天禮敬而已。

  這裏頭沒有説往生你得人天禮敬,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不錯了,都是信願不真,信願不專,才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人多!唸佛稍稍有功夫,很容易得人天禮敬記住,單靠這個不能往生。

  【科】辛九 二十六、聞名得福願。

  你看這天人禮敬,聞名得福,都是念佛人不能往生。

  二十六的經文:

  【經】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這就是相貌也端正,也莊嚴,但是又到人間來了,沒有失人身,或者修的福報更大,到天上去了,欲界天,這都不難去。

  【解】《大論》曰:生剎利,為有勢力;生婆羅門家,為有智慧;生居士家,為大富。

  他到這些地方去。

  【解】故能利益眾生。

  實在講,唸佛人絕大多數都得這個果報,所以真正往生極樂世界的不多。於是我們就明白了,在這個世界做大官的、發大財的、有聰明智慧的,在社會上有地位受人尊敬,這些人他們是什麼因?唸佛功夫不到位。過去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一萬個唸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而已,哪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得這個,得這些福報,人天福報。

  如果不是念佛要得人天福報,人天當中得大富大貴,做帝王,做將相,今天講做大企業家,擁有億萬財富,都是念佛人,都是佛門弟子,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不是沒有原因來的,富貴是果報,果必有因。

  我們再看:

  【解】又《會疏》曰:生下賤家,受世輕慢,利濟不廣,是故“聞名得福”,來生皆生尊貴之家也。又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六根不缺,具足。《會疏》裏頭這話説得好,還有不少人生下賤家,貧窮下賤,世間人瞧不起、輕慢,這是什麼?利濟不廣,積的善不多。


  我們都能看到我們同參道友當中,你細心觀察,有很多人喜歡做善事,自己省吃儉用,節省下來錢做好事,利益眾生,這種人來生生尊貴家。還有很小氣,只圖自己享受,不願意照顧別人,那來生得人身,生下賤家。


  經不能不熟讀。不熟讀,不瞭解這些事實真相,學佛的人都懂得,不能説不懂因果報應,都懂。雖然懂,懂得不夠深、不夠透徹,所以在行持上,依然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有的富貴不肯施捨給人,這就錯了。不知道修福,不知道積德,出不了輪迴,那就一世不如一世了


  這一生得人身,來生可能人身都得不到;縱然得到,貧窮下賤。這些因果都在我們面前,我們隨時隨處都看到,看了怎麼樣?看了不懂,沒有感覺。這個經書念得多的人,他看到就有感觸,他看到果就想到因;看到因,他就也看到果。修因知果。

  人應當要積善修福,人天尊敬。不怕吃虧上當,吃虧上當也不放在心上,沒有怨恨,這就是修福,就是積福。總要是搞清楚、搞明白。真搞明白的,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一體能不照顧嗎

  修福,我做的這個好事,是利益眾生的,利益眾生的人愈多,福報就愈大;利益眾生的時間愈長,你享福就愈久。大富大貴之因,都在能幫助苦難眾生。幫助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這第一福,這真有智慧。真有智慧的人,不迷惑,不會造孽,不會造罪。

  人就怕糊塗、就怕迷惑顛倒,以為眼前得一點便宜是福報,錯了!不應該得的你得到就是罪業,應該得到的也要節儉,希望把多餘的幫助苦難的人民,這就對了!


  不但要救濟人的生命,最重要是救濟人的慧命,幫助人開智慧,用什麼方法?教學。教學,雖然現在生活比較苦一點,來世福報大。你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如果是講經,那福報就更大了。經是佛菩薩傳下來的,講經等於佛菩薩説法利生,聽的人多了,真聽懂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樣人多了,社會也會安定,世界也會和平。這個功德有多大!今天就算是吃一點苦頭,也歡喜。古聖先賢給我們做榜樣,孔老夫子不富有,物質生活勉強應付。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去做一個苦行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中國人講乞丐,他過這樣的生活,為什麼?修來世究竟的大福報。我們看孔子、看佛陀,你就看出來了,那是我們斷惡修福的好榜樣。我們要想得到真正的福慧,要向他們學習

  【科】辛十、(二七)修殊勝行願

  【經】 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每一章裏頭最後的總結。如果法藏比丘要沒有做到,這一願不圓滿,他就不成佛。他現在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了。換句話説,四十八願願願他都做到了,他都圓滿了。


  【解】梵者,清淨之義;梵行,清淨無慾之行。

  這個“欲”,是慾望。慾望膨脹就是貪心,貪無止境,那這個人他的心行,跟三惡道裏的鬼道相應,鬼最貪,貪裏頭要再加上嗔恨,就到地獄去了。所以清淨無慾之行。

  【解】斷淫慾諸天,皆名為梵天。如梵天斷淫慾之行,曰梵行。

  我們就知道佛給我們説三界,六道里頭有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男女這淫慾沒有斷,都在欲界,出不了欲界。淫慾斷了,不在欲界了,他生到哪裏去了?他到色界天去了。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這些人都沒有男女之慾了,都斷了。無論是男子女人,只要把淫慾斷了,都會生這個天。這個天高,初禪三天;二禪也是有三層天;三禪三天;四禪很特殊,四禪有九天。除了平常三天之外,還有個外道天,另外還有小乘在此地修行,就是三果阿那含在這個地方修行,它有五層天,叫五不還天。這些聖者、小乘聖人,他們不會再到人間,就在這個地方修行向上提升,有根利的,直接就出六道輪迴了;根鈍一點的,他還要通過四空天,他要到四空天,從四空天再超越。


  佛在經典裏頭,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梵行”是清淨行,男女之慾沒有了,對世間財、名、食、睡,這些慾望統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表演,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他做國王去了。他十九歲出家了,王位繼承權捨棄了,不貪名,不貪利養,榮華富貴的生活不要了,去當苦行僧。所以你看,“財、色、名、食、睡”統統放下了,放下了七情五欲,這做個苦行僧,這是修梵行。


  三十歲,在三十歲之前他有十二年,就是十九歲到三十歲,這十二年,他把印度所有的宗教都學過了,所有的學派他也學過了,學了之後感到,這種學問不究竟,不能解決六道輪迴的問題。確實,所有宗教學派沒有出六道輪迴,這就不究竟。放棄了,不學了,這個“放棄”叫“放下所知障”。


  佛講兩種障礙,“煩惱”、“所知”,這兩種東西障礙我們自性,讓我們自己不能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這兩樣東西要放下。你看他給我們做示範,十九歲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所知障很難放下。放下所知障,他在菩提樹下入定,就開悟了。開悟之後他就教學,從事於教學的生涯,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過世,所謂的講經三百餘會,説法四十九年,這是世尊的一世。做榜樣來給我們看,他開悟了。這就是佛法教學重在開悟,不重記問之學。你聽講經、學經教,記得很多,也講得天花亂墜,不行,這些什麼?這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


  中國古聖先賢也重視這個問題,孔子在《論語》裏頭有説,“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

  那要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為人老師?要開悟。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中國古時候教學,老師只督促學生讀,都遍數,一天要念多少遍,讀上一千遍當然會背了,問題就是你念的這個東西懂不懂、你懂多少,講給我聽聽。不是老師講給學生聽,是學生講給老師聽。老師聽了點頭歡喜,給他印證,這開悟了。小悟人人都有,常常都有;大悟也有;大悟就可以做人師了,就可以講經教學了。


  講經教學的標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佛一樣。

  佛是在禪定當中大徹大悟,一生講那麼多經論,他跟誰學的?沒人教,都是“其義自見”。“自見”有沒有底限?給諸位説沒有,無量智慧,沒有邊際,無論什麼人問他、無論問什麼問題,他都能給你解答,他都能教你。智慧從哪來的?是自性本有的。惠能大師説得好,他開悟了,他第三句話説“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裏頭本來就具足的。“具足”是一絲毫沒有欠缺,圓滿的智慧,而且佛告訴我們,這些圓滿智慧,圓滿德行,圓滿的相好,一切圓滿,是每個人都有的,人人平等的。所以佛説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你為什麼現在不是佛?就是煩惱習氣把你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障礙住了,透不出來。現在學一點東西,都學得似是而非。佛家教學要求智慧,不求知識。有智慧自然有知識,有知識沒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帶來一大堆後遺症,永遠都搞不清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 歡迎轉發???? ⬇️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39 字。

轉載請註明: 帝王,富貴之因前世都是念佛人,否則不會有這麼大福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