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章保
仲夏時節,萬山翠綠,生機勃發,尋烏大地處處奔湧着振興發展新活力。乘政策東風,尋烏邁出鏗鏘步伐,駛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棟棟高樓拔地而起,條條街道寬闊通暢,座座公園綠意盎然……近年來,尋烏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科學規劃“一軸、兩片、多組團”的空間佈局,致力打造“山水客家韻、靈秀尋烏城”精緻宜居縣城發展,讓城鄉“四季花香、處處見景”。
尋烏縣城全景圖。攝影丨通訊員鄒忠輝
華麗嬗變,喜結碩果。“美麗尋烏”不尋常,該縣先後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國鄉村建設評價工作試點縣、江西省衞生縣城等榮譽稱號。2021年,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14.83億元,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億餘元,增長8%,增幅居全省前列。
城中村換新顏
6月的贛南陰雨連綿。雨中的尋烏縣客家小鎮,白牆黛瓦與青山相互輝映,別有一番韻味。
“棚改前,缺少規劃,房屋高矮不一,樓棟外立面殘舊,道路排水不暢;棚改後,規劃建設融入贛南客家建築風貌,高標準規劃路網、建設社區,通過做實山、水、林、湖、城、人六篇文章,一改往日破敗景象,如今這裏風景美如畫。”尋烏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陳春發感慨道。
正如陳春發所言,眼前的客家小鎮,在功能與品質方面均實現了質的飛躍,市民公園、中小學校、音樂噴泉、博物館、步行街、城市綜合體等一應俱全,四通八達的路網宛如一條條舞動的綵帶,將各個景點串聯起來。
距離客家小鎮8公里外的幸福小鎮,也是尋烏建設發展的縮影。回想10年前,幸福小鎮所在地基礎設施薄弱,村民對美好家園的嚮往十分迫切。
轉變發生在2019年,中宣部協調推動深圳市與尋烏縣建立對口支援合作關係,打造幸福小鎮。如今漫步小鎮,只見一棟棟贛南民居整齊排列,庭院內綠植翠綠;柏油路面平坦整潔,盞盞路燈鱗次櫛比;蔬菜大棚內,各類果蔬掛滿藤蔓,一派生機勃勃。
近年來,尋烏縣以數字農業為核心,輻射帶動幸福小鎮客服、電商、文創、旅遊等產業發展,吸納周邊1000餘名村民就業創業,人均增收1萬餘元;配套建設幼兒園、商超、餐廳、遊步道等基礎設施,建立“5分鐘生活圈”,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
厚植綠色底藴
雨後的尋烏黃崗山公園,綠樹葱蘢,空氣格外清新,三兩遊人結伴,從山下漫步至山上的公園;站在黃崗山公園桂嶺天香廣場極目遠眺,山城美景盡收眼底。
“如今這種悠閒自得的生活,是我們以前不敢想象的。以前散步只能沿着河兩邊走走,場地十分有限。現在,公園多了,市民日常休閒有了更多好去處。”6月24日,漫步公園的王清秀女士説。
顯山、露水、透綠,尋烏縣厚植城市綠色底藴。該縣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通過規劃擴綠、見縫插綠、騰地造綠、更新補綠等途徑,千方百計騰出用地為民建綠,先後建設初心公園、市政公園、果欣遊園,使城區公園綠地佈局更加合理。
山環水繞,城在山中。尋烏縣堅持因地制宜,避免挖湖、堆山等手法營造景觀,同時嚴格控制大廣場、大色塊、大草坪的建設;保護城區內部及周邊山林植被資源,順應城中的自然山體肌理,擁山親水建設公園綠地。
一座座公園生機盎然如同城市的“綠肺”,見證了尋烏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的累累碩果。目前,該縣建成區公園綠地面積182.44公頃,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5.31%。
創新引領發展
深入尋烏,發現這裏處處不尋常,“客家韻、紅土風、東江源、橘鄉情”四張名片閃閃發亮。
這裏紅色成色足。尋烏調查、羅塘談判、羅福嶂會議……尋烏縣現有21處重要革命遺址,分佈遍及縣城、鄉鎮和村落,紅色資源非常豐富且品質較高。
這裏產業頂呱呱。尋烏果業發達,亞洲規模最大的蛋品生產基地也落户於此,富民產業講述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故事;綠色工業、現代服務業齊頭並進,後發勢頭不可小覷。
果業產業成為尋烏的致富樹、振興果;現代服務業多點開花,青龍巖旅遊度假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花開了生態景區入選國家3A級旅遊景區;工業闖出了一條山區小縣的創新發展之路,通用設備製造和稀土綜合利用主導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有到特的跨越,恆源科技等32家企業獲批高新技術企業……尋烏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特色優勢產業不斷髮展壯大,一二三產齊頭並進、活力迸發。
創新對接,深度融灣。尋烏以深尋支援合作為切入點,在基礎設施、產業合作、體制機制、營商環境領域與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全方位對接融入。尋烏受邀參展深圳華強北客家美食節,成為第十七屆深圳市文博會唯一單設展廳的縣級單位,“贛州·尋烏調查唯實求真號”贛深高鐵冠名列車順利發車,“尋速辦、烏差別”營商環境品牌成為亮麗名片。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相信時間的如椽巨筆,將為尋烏擘畫出更加不尋常的“發展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