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蘋果花‖文/李心馳

永恆的蘋果花‖文/李心馳
永恆的蘋果花

即使已至垂暮之年,葉芝在《幻象》的獻辭中,仍是痴情地寫下:“你我已三十年沒見,不知你的下落,很顯然我必須將此書獻給你。”

這裏的“你”,即茅特・岡,詩人心中永遠的硃砂痣、白月光。她在詩人眼中成為“一團蘋果花”,美好而熾烈。

誠然,詩人有着更為敏鋭的嗅覺與細膩的情感,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美好。它可以是托斯卡納的豔陽普照蒼生,亦可是B612小星球上的孤獨小王子。它可以成為一切,不拘形式,不限來源,因人而異。

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宗白華先生曾提出“人生五境”之説,卻唯獨沒有藝術境界。他解釋説其“窺見自我最深心靈的反映”“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當對美的追求已經內化為一種靈魂的特質時,美好的形象便會普遍且深刻地烙印於心,銘記於行。

然,這亦是提醒我們,美好的形象本質上都只是客觀的存在,只是經過了我們頭腦的篩選與加工後,美好才成為了美好。

惲壽平曾發出妙語:“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四時之景不同,正是因為人的主觀感受容許美好形象有了載體,有了可以保存與流傳的憑藉。沒有人的思考,美寸步難行。所以我們需得常常思考、時時更新,讓美好淬金成液、去滓存精後仍流芳百世而歷久彌新。

今山事説:“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有各的隱晦和皎潔”。你心中的白月光、硃砂痣,指不定就是人家的飯黏子、蚊子血。各人有各人的品味與喜好。何必去涉他人之好,用自己的心智凌駕於別人的心性之上?反倒不如並肩而行,各自朝聖。

那麼多出來的時間幹嘛呢?當然是去創造你心裏的美好呀。多多益善,古人誠不我欺。然而現實多半不盡如人意,朋友滿屋卻無一知己,青山綠水皆成煙瘴,賞味之心早已被添加劑飼養得刁蠻起來。我會選擇向古人學習。觀賞張岱是如何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又是如何披髮山林、夢尋西湖;向張志和學習垂釣泛舟,吟唱《漁歌子》。或許不久後他們會成為我們的靈魂舊友、心中常客。

茅特・岡這“一大團蘋果花”,貫穿了葉芝生命的始終。她美好的形象,穿越千萬條時間線,向我們走來,又向未來走去。

永恆的蘋果花‖文/李心馳
永恆的蘋果花‖文/李心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59 字。

轉載請註明: 永恆的蘋果花‖文/李心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