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一)、玉説玉話之——總説六種玉禮器

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與古代文化,是綿延不絕浩如煙海名目繁多的,在其中的各類玉石文化當中,也同樣是多種多樣多姿多彩。

華夏民族是禮儀之邦,在眾多的玉石文化當中,有一種玉石其名字被叫做“禮器”,它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禮器”不止於一種,一共有六種,它們分別是“璧”、“琮”、“圭”、“璋”、“琥”和“璜”。

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有這樣一段文字,曰道:“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六件玉禮器,既是人神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又是諸侯國在盟會時做為憑信的依據。

除了筆者上述所説的以外,這六件玉禮器還成為了葬玉(陪葬品),在我們國家的古代,每當有帝王將相駕崩了以後,會按照自身等級的高與低,去陪葬不同的玉器,若是等級級別是最高的,就會葬六件玉禮器。譬如説:在我們國家歷史上的“良渚文化”和一些大型的墓(羣)中,就出土了“玉琮”、“玉璧”和“赤璋”等各種類型的玉器。

六件玉禮器的作用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體現並表明嚴苛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是:用以調節王權內部的秩序,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去僭越,若是去僭越了會得到嚴懲,最嚴重的懲治(罰)很有可能要株連九族;從而能達到維護社會穩定與等級秩序的目的。

當古代的各類帝王將相們駕崩了以後,之所以會把六件玉禮器去做為自己墓葬裏眾多的陪葬品之一,就是希望自己就算駕崩了以後,還依舊能像活着的時候一樣,照樣能去統治、治理自己的疆域。

杜老倌俠客居(陸偉)寫於2019年08月30日星期五晚上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二)、玉説玉話之——説“玉壁”(其一)

在我們國家的古代社會中,“璧”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玉禮器。

正所謂是“蒼璧禮天”,當代人則是這樣來認為、並去理解“玉璧”的,有一些人則認為“玉璧”是由研磨穀物的石環狀石器演變而來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玉璧”很可能是來源於原形石斧等各類原始工具,反正是説法各不相同,可謂是莫衷一是沒有統一的看法與説法。

根據考古出土的文物發現,“玉璧”最早產生於我們國家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我們國家的末代封建王朝清朝,還依舊流行着玉璧。不過,每個朝代所流行的玉璧是不同的,不同的朝代流行不同樣(紋)飾的玉璧。譬如説:“和氏璧”、“完壁歸趙”這兩則故事,在華夏大地上、在960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可以説幾乎是家喻户曉耳熟能詳,它對當代的國人依然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爾雅》不僅是我們國家古代最早的詞典,更是辭書之祖。在《爾雅·釋器》記錄有這樣一段文字,曰道:“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文中所提及的“肉”就是指璧邊的寬度,而“好”則是指它中間圓孔的孔徑,也就是説邊寬大於孔徑的就是璧了。

在通常情況下“玉璧”是一種扁圓形環狀的玉器,其造型上並不拘泥於扁圓形,還有其他的形狀,如“連環璧”、“出廓璧”……

各個時期玉璧的紋飾是不相同的,商代時期的玉璧大多流行的是“弦紋”,春秋至戰國時期主要流行的紋飾有“雲紋”、“谷紋”、“蒲紋”,有的還有“蟠螭紋”;當時光走到了唐宋元時期,出現了“凹吊蟠螭紋”、“乳釘紋”、“獸面紋”和“花鳥紋”。雖然漢朝時期的玉璧基本沿襲了戰國時期的風格,不過還是略有一些變化的,它的玉質依舊以“白”、“青”、“碧玉”為主,其玉壁的形體加大了,有的玉壁直徑達到了30直至50釐米以上,組合紋飾更加流行,有的還配上了吉祥文字。

杜老倌俠客居(陸偉)寫於2019年09月13日星期五晚上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三)、玉説玉話之——説“玉壁”(其二)

在我們國家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了玉璧”,若是給它下個定義的話,那個時候的玉璧還屬於初(草)創期。

新石器時代製作出來的各類玉璧,受制於玉器切割工具的限制,在當時製作玉器的工具也才剛剛發明、數量有限、極其簡單的緣故,故而其形制都是不太規整的,其外周不是製作的還不夠圓,就是玉璧的厚薄不均勻,它的璧面也不夠平整,還會留下切割時的痕跡,亦或是它的兩面寬度不一致,還出現了穿孔打偏,它的孔邊有斜坡。

在新石器時代中,它還包含了“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紅山文化”的發源地在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時間則是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其分佈的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

那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璧會呈現出哪些特徵來呢?!其玉璧璧肉的邊緣會呈現出薄刃狀,它也有天然的沁色,不過,其沁色是較少、較輕的,僅僅會出現“紅褐色”、“水鏽”和“灰黑”等色。

“良渚文化”的主要代表就是“良渚遺址”了,它距今有5300年至40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佈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

那麼“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又會呈現哪些特徵來呢?!其玉璧的外緣是比較薄的,而其內緣則顯得厚實,其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這一時期的玉質一般選用的都是“青玉”、“綠玉”、“灰白玉”、“淡黃玉”,絕大多數的玉璧不僅是素面無紋飾,而且打磨的較為光亮。

為了能更好的加以説明,就去列舉兩個新石器時代的玉璧。

據筆者查閲到的資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珍藏有“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壁”,它出土於浙江省海寧市餘墩廟遺址12號墓中,整件玉璧的直徑達到了22.3釐米,它的孔徑達到了5.3釐米至5.6釐米,它的厚度達到了1釐米。觀察整件玉璧的顏色,其顏色為深綠色,玉璧還有沁色,在其沁色中還有白色的線紋。玉璧的邊緣是極其不規整的,它的厚度也同樣是有厚有薄很不均勻,在中間的部位就顯得稍稍厚實一些,在兩邊邊緣的部位則顯得就比較薄一點,在玉璧的兩面都留有多處凹弧線紋切割痕跡,一面就較為平整,整體被精細拋光過。

江蘇省南通博物館珍藏有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它的直徑達到了17.7cm,孔徑達到了4.4cm,厚度達到了1.2cm,這件玉璧出土於南通市海安縣“青墩遺址”,於1976年出土的。這件玉璧是採用碧玉製作而成的,在綠顏色中還隱約顯現出了黃灰色的斑紋。去觀察整件器形,就會看到它呈現出扁平圓形的形狀,在玉璧的中間有對鑽圓孔,玉璧顯得厚重,孔壁有隔稜,器面光素無紋,有切割槽痕面紋。

杜老倌俠客居(陸偉)寫於2019年09月16日星期一晚上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四)、玉説玉話之——説玉璧(三)

當歷史的進程跨入到商周時期時,則是進入到了“玉璧的發展時期”,為什麼會這樣去説呢?!主要原因是由於生產力得到了大力與長足的發展,加之這一時期又出現諸多加工玉器時,所要使用的各類工具。這個時候的玉璧就成為了那些貴族階層們專用的禮器,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是無權去使用的,若是僭越了就要受到嚴厲的懲處。

把商周時期的玉璧和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相互間做一個比較的話,會發現有如下的特點:商周時期玉璧的尺寸要小於新石器時代,此時的玉璧都是以圓形的姿態出現的,其璧面顯得平整光滑,內外的厚度基本上是達到一致的,玉璧的外緣邊稜不僅會呈現出圓角,而且兩面對鑽所打的孔一般都是很規整整齊劃一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則不然了,它是有厚有薄厚薄很不一致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整體就顯得不夠圓了,兩面對鑽打出來的孔,是有差別不怎麼規整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就顯得比較粗獷了,到了商周時期反而沒了粗獷的風格。

商代時期的玉璧絕大多數是以素面姿態出現的,沒有雕飾過任何紋飾,所選用的玉質都是以不透明的青綠色玉為主,也有一些牙黃色的玉璧。西周時期的玉璧又和商代時期的玉璧不相同了,西周時期的玉璧是要分出大小的,大的玉璧是不雕刻紋飾的,小的玉璧則雕琢有精美的紋飾,題材大多以“龍”、“鳳”、“鳥”紋為主。常用一寬陰線與一細陰線相結合的手法刻畫出璧面的紋飾,用“寬陰線”斜挖成一面坡形狀,紋飾有較多的弧線,整體線條顯得自然流暢,動造型柔美,所用玉質多為新疆“青”、“碧”、“白”玉、“南陽玉”、“岫巖玉”。

四川省廣漢市西北鴨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遺址,分佈面積達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五千至三千年的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曾出土過商代晚期的玉璧,璧面碾琢出數組同心圓凸紋的玉璧。

杜老倌俠客居(陸偉)寫於2019年09月18日星期三晚上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94 字。

轉載請註明: 藏海雅事之——玉器雜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