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勞、麻塘隔河相望
台地上,肥沃的土地
在一個雨後的日子,來到被譽為苗族花鼓藝術之鄉的正大鎮瓦窯,繼續以圖記錄苗鄉的形式,記錄苗鄉的發展變化。
近來南方天氣多陰雨,大概已經有一個月左右時間陰雨綿綿了,不時還不免狂風暴雨。能夠擁有一個平靜的下午,很是幸運。也才能夠讓我實現“飛起來”看瓦窯。
也不是第一次來到這片熟悉的土地了,這裏的山山水水,似乎都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意念,深深的吸引着我。
從瓦窯的河流和湖泊可以看出暴雨才過
從瓦窯的河流和湖泊可以看出暴雨才過
瓦窯苗族小學
瓦窯位於臘爾山脈的來龍坡山麓,松桃苗族自治縣東南角,與湖南省鳳凰縣接壤,美麗的烏巢河由北至南縱貫全境。
瓦窯的花鼓早已經蜚聲海內外,如今縣裏的大型文藝活動,都少不了一個花鼓的節目開場。苗族鼓舞同苗族的歷史和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苗族百姓對和平、幸福、富裕生活的嚮往和對藝術美的追求。
據説,在瓦窯片區的自然寨中,會打花鼓的人數就佔95%以上,談起花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瓦窯花鼓在20世紀50年代就打進省城,60年代進入北京,90年代打進亞運會,並多次出國演出,堪稱“中華民間文化藝術瑰寶”,蜚聲海內外,1990年被國家列入了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從2003年開始,瓦窯開始舉辦第一屆“苗族花鼓藝術節”,此後連續舉辦,成為這一帶的文化品牌。
瓦窯茶場,是松桃種植最早的高山茶場之一
茶場邊流淌着古老的烏巢河,及聳立的懸崖
茶場的工作人員正在維護茶樹
地所,苗語稱Zhes Sod,是去瓦窯的必經之路,也是經過的最大的苗寨,這裏的鼓手,鼓師也很多,三四年前,小編曾到這裏採訪過一個80多歲的老鼓師,從中瞭解到苗族鼓舞的一些珍寶的歷史故事。
爬過地所、當領之後,坡度放緩,走上一大片的平地,瓦窯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