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軟飯王”,花一生時間尋找雌性,配對後變成對方身體一部分

深海對人類來説一個未知的世界。在暮光區以下的地方基本上沒有光線,唯一的可見光都是那些發光生物產生的。儘管生物發光在陸地上並不常見,但在深海中廣泛分佈。在這黑暗的水域中,絕大多數動物在旅行、狩獵和交配時都會發光。

鮟鱇魚就是深海中一種會發光的生物。鮟鱇諧音“安康”,若從名字的角度看,沒見過或者不熟悉這種魚的人或許以為它們長得挺吉祥的。但只要一見到鮟鱇魚的尊容,很可能認為它是地球上最醜陋的動物。

“姜太公”釣魚,為美食、棄顏值!

鮟鱇魚,也叫深海鮟鱇魚、琵琶魚等,屬於輻鰭魚綱鮟鱇目,共有18科340多種,主要分佈在大西洋和南極海洋的陰暗深處至海平面數千米不等的地方,因此又可分成淺海和深海鮟鱇。科學家所説的會“發光”的鮟鱇魚,通常指的是深海鮟鱇魚。

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其外貌特徵大抵相同,用一個字就可以概括——醜。它們的體色通常為深灰色至深棕色,頭部巨大,巨大的嘴巴呈“新月形”,裏面長滿了鋒利的、半透明的牙齒。而且這種魚顯示出極端的兩性異形,即雌性比雄性大得多,雌魚身長通常可以長到0.8-1米,而雄魚一般不到0.3米。極限情況下,雌性鮟鱇魚的身長是雄性的70倍,體重是雄性的50萬倍。

鮟鱇魚的英文名為“anglerfish”,意思是“釣魚的魚”,因為其背上有個特化成棒狀的“釣竿”背鰭,用以吸引獵物。要知道在深海中,節省能量才是生存的秘訣,所以鮟鱇魚深諳此道,從而演化出了“姜太公釣魚法”。科學上稱為吻觸手,吻觸手末端有個特化的誘引器,稱為餌球。這個東西在深海里,可謂是指路明燈,無論是對獵物或是前來求偶的雄魚都具有超強的吸引力。

網上也將它們稱為“燈籠魚”,是因為深海鮟鱇魚頭上有一個發光器,久而久之,大家都以為所有鮟鱇魚都有發光器,也都稱為燈籠魚。但事實上並非所有鮟鱇魚燈會發光。但真正的燈籠魚指的是燈籠魚目下面的魚,屬洄游性的小魚,兩者相差甚遠。

一直都在的雄魚,但科學家在100多年內都沒有發現!

由於雄雌的體型差異太過懸殊,以致於科學家早期發現鮟鱇魚的100多年時間,一度認為這種魚沒有雄性。早在19世紀初期,有漁民意外打撈到的鮟鱇魚,從此這種外貌奇特的醜魚就進入科學家視線。但他們發現,所有得來的標本都是雌魚的,而且身上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是寄生蟲的東西,根本不知道雄魚在哪裏或長什麼樣。

直到1922年,冰島生物學家比亞德尼發現了一條雌性角鮟鱇魚,其中兩條較小的小魚通過它們的口鼻部附着在雌魚的腹部上,他以為這是一條雌魚和它的“啃老”寶寶,但對此感到困惑:“我不知道幼魚是如何或何時附着在其母親身上,我不敢相信雄魚會把卵固定在雌性上。”

到了1924年,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查爾斯也發現了一條類似附着有小魚的雌鮟鱇魚。當他解剖它時,發現這小魚不是其他的物種,也不是雌魚的孩子,而是它的伴侶。這才令學界意識到,原來雄魚一直都存在,只是被他們忽略了。

最強軟飯王,交配就會成為對方身體一部分,永不分離!

科學家在研究雄性角鮟鱇魚的時候發現,其體型比雌性小數倍,頭上沒有所謂的“釣竿”,也沒有滿嘴鋒利牙齒的大嘴。取而代之的是,雄魚的嗅探器和眼睛非常發達。與地球上任何動物的頭部相比,雄性鮟鱇魚的鼻孔最大的。

成熟的雌性鮟鱇魚會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雄性以此為基礎進行搜索。當雄性離得足夠近時,就可以用眼睛分辨出正確的那個它。一旦找到了雌魚,雄性鮟鱇魚咬住雌性後就會失明,因為它不再需要視覺輔助來尋找伴侶;咬合處形成纖維化組織,將雄魚牢牢固定在雌魚身上,接着身上的器官逐漸退化消失,只留下精囊,成為雌性鮟鱇魚身上不可移動的一個附肢,成為雌性鮟鱇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學家稱這種生殖策略為“絕對寄生”,即它們跟雌性融合前都不會成熟,並且若在幾個月內都沒有找到雌性,它們就會掛掉。這現象多發生在雄雌體型的差異巨大情況下。在這種模式下,雄性通常不需要為雌性而戰,也不會和其他雄性競爭,其一生唯一的任務就是在漆黑的茫茫深海中找到雌性、貢獻自己。

有科學家表示這是深海生物最經濟的演化策略。深海越深,食物就會變得越來越稀缺。一對伴侶在食物量差不多的情況下,雌性繁殖所需的能量遠大於雄性製造精子的成本,因此雌性就需要保持相對較大的體型,而雄性就沒必要“武裝全身、大體型”了。因此,雄魚獵食能力約等於零。即是説,雄魚的存在就是為了吃雌魚的“軟飯”,而且唯一逆風翻盤的機會,也是找到雌性的那一天。從此就能過上高枕無憂的日子......

雖然雄魚全身上下最後只剩下一個精囊,但相比以前暗無天日、分分鐘可能橫屍海底的生活,成為雌魚身體的一部分並不算什麼。另外雌性鮟鱇魚通常可以生存30年之久,期間它們會對所有雄性“來者不拒”。觀察記錄顯示,曾有雌性鮟鱇魚被8條雄魚附體。

Tips:説明一點,鮟鱇目18個科只有4科中發現有這種寄生的行為,其中角鮟鱇科最為典型。大部分的深海鮟鱇的雄魚交配後是可自由生活的。

其實像鮟鱇魚這樣一方完全犧牲自我的繁殖方式,在動物界裏其實並不罕見。動物界很多雄性動物為了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都採取了一些非常、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手段。比如雄性海馬的身上長有育兒囊、雄蛾子配對後會在雌性身上留下對雄性具有排斥性的化合物苯乙腈;有些雄性蜘蛛在交配完成後甘願被吃掉......這些千奇百怪的行為,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物種能夠延續下去。

西有河豚、東有鮟鱇,雖醜,但美味!

雖然深海中的鮟鱇魚,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看過。但是生活在淺海的鮟鱇魚可是日本人最喜愛的火鍋料首選。所以又有“西有河豚、東有鮟鱇”這麼一説。日本人除了喜愛吃鮟鱇魚火鍋,也以鮟鱇魚肝當壽司食材,而鮟鱇魚肝更有海底鵝肝之稱。

資料顯示,日本人所吃的鮟鱇魚屬於黃鮟鱇屬、黑鮟鱇。這類鮟鱇魚肉質綿密、吃起來有彈性,不太像真正的魚肉,所以又被日本人稱為“窮人的龍蝦”。估計它們也沒有想到,都已經長得這麼“醜”了,還是沒有逃過人類的魔爪......

結語:

因深海的關係,過去科學家對深海中的鮟鱇魚的研究很少。所以迄今沒有實際評估過這個物種的狀態。不過隨着底拖網越來越興盛,網具越來越精良,鮟鱇魚即使不是經濟性物種或漁獲目標,但遭到誤捕的現象越來越多。

—E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99 字。

轉載請註明: 深海“軟飯王”,花一生時間尋找雌性,配對後變成對方身體一部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