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年味

陝北年味
1

邁進臘月二十三,陝北就打開了過年模式,進入春節倒計時。

這一天是送灶神節,灶馬爺要回天宮述職,這户人家歪歪好好,都出在他口裏。户主焚香叩頭,祈求他迴天宮多説好話。有的人家還捏了棗山山,供奉在灶神前,兩邊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送灶馬爺要吃長雜麪,怕灶神走了忘記回來,用長雜麪把它拴住。擀雜麪是技術活,年輕媳婦擀不了,只有經過世事的婆姨們才會擀。吃雜麪的臊子有葷有素,還有人喜歡吃酸湯雜麪,味道很香美。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陝北人叫“掃窯”。這是過年的一個大動作,很有些儀式感。

喜歡乾淨的陝北人,過年大掃除從不馬虎,講究徹底、乾淨。全家人一齊上手,炕上的被褥、毛氈、炕蓆統統搬到院子陽畔石牀上,能搬動的灶具雜物也都搬出去,搬不動的箱子櫃子和老瓷甕蓋上報紙,把舊窗紙剝去,把毛氈和炕蓆上的塵土打淨。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窯洞院落。掃窯從窯頂到窯掌,先裏後外,一下一下掃出來。灰暗的煙塵漸漸退去,遠去的日子紛紛凋落,如撥開層層雲霧,又如疏通污濁的溪流。窯裏立刻亮了,眼睛明瞭,心裏暖了,日子紅火起來了。

掃除畢,用麻紙糊窗户,用漿糊貼炕圍子,最後才是貼年畫。年畫一貼,滿窯亮堂、蓬蓽生輝。最早的年畫是鯉魚跳龍門、連年有魚之類,後來就成了偉人像、樣板戲劇照、影星與歌星,而後是央視主持人風采等。非凡人物光臨寒舍,小山村視野一下開闊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大千世界風光無限。想想年畫上人物的生活環境,奮鬥歷程,事業高度,陡然信心倍增,追求有目標,攀登有高峯。一張張年畫,引來一陣讚歎一片笑聲。

掃窯,掃出勤快、利索,掃出一户户“愛好人家”,掃出優秀家風、村風,掃出一個亮堂堂的新天地。

2

這時候,餵豬的殺豬,養羊的宰羊。生豆芽、磨豆腐、漏粉條、蒸黃米饃饃、炸年糕、做米酒、蒸白饃、擀雜麪……陝北年飯,從臘月吃到正月,風味美、花樣多、做工細,講究多:油糕要軟格溜溜,米饃要綿格楚楚,豆腐要白格生生,豆芽要脆格錚錚,米酒要甜中帶酸,雜麪要薄、細、長……這些年飯,大都以糜谷、豆類等粗糧為食材,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對一餐一飯的尊重,對美味的極致追求,融入人情,匯聚温暖,滲入大愛,精美可口,獨一無二。油糕、米酒歷來是年飯的主角,是人們最喜愛的美食,也是來人待客的首選。“熱騰騰的油糕擺上桌,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時光知味,歲月含香。你從這些年茶飯裏,吃出黃土高原風物水土的渾厚綿長,品出陝北四時節令的鮮嫰芳香,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陝北年飯哦,因了那份深入胃腸記憶的刻骨銘心,更令人夢縈魂牽。年的意象,在父老鄉親的灶台間,格外鮮明與豐滿,呈現出一幅美麗動人的黃土高原美食圖譜。

“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在陝北,正月裏是忌諱理髮的,年前一定要理髮。而且,過年時大人娃娃都要穿戴一新,才能見人。“穿衣吃飯亮家當,搽臉抹粉看人樣。”“穿上紅鞋公式畔上站,直把我們年輕人心繞亂。”人們從頭到腳是新的,從裏到外是淨的,才與這窗明几淨的窯洞相標配,與這明亮而温和的年前喜慶氣氛所標配。過年雖然又長一歲,看起來卻都像又年輕了一截。

3

大年三十,陝北叫“月盡”,即除夕,過年的高潮到了。

這一天,要敬奉神靈,祭祀祖宗,貼窗花、掛紅燈、貼對聯。

早早地,廟會主持人就組織村民給村裏的龍王、土地、山神、藥王諸廟宇貼對聯、焚香火、上供品。莊户人家則在自家灶神、門神、土神、牲畜圈、石碾、石磨甚至老棗樹處都要貼對聯,焚香火。“點香不磕頭,惹下一胡溜。”説的是敬奉神靈要誠心實意,來不得半點虛假。也有“心動神知”的説法,你心裏想什麼,神靈都知道。陝北人見廟燒香,見神磕頭,因為他們在萬物身上看到慧根靈性,人們對這些物體產生敬畏之心。

接下來就是上老墳,祭奠老家親。山山窪窪,草木蕭條,空曠寂寥。這山峁,那圪梁,上墳點響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告慰亡靈又過新年,讓祖宗天堂安息,護佑子孫人丁興旺。

貼對聯,有講究。窯洞門窗、大門一般貼“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土神窯貼“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石碾“青龍大吉”,石磨“白虎大吉”,驢圈“槽頭興旺”,老棗樹“根深葉茂”,大門口“出門見喜”……

傍晚,點完香火、放過鞭炮,才開始吃年夜飯。

過去日子艱難,能吃上豬肉撬板粉、油糕、白饃,喝上二兩燒酒就歡天喜地了。現在生活好了,家家飯桌擺滿雞鴨魚肉,七碟子八大碗,高檔酒水飲料。大家喝着小酒,就着涼菜,滿臉通紅,喜笑顏開,興致高漲了,就唱起酒麴,亮幾嗓子信天游。而後,圍坐一起看春晚。

天黑了,家家户户院子裏的紅燈籠全亮了。整個村裏從山上到溝裏燈火通明,照亮農人的光景,照亮人們的心靈,照亮整個世界。倘若這時有雪花從天而降,那年夜可就詩意盎然,景觀醉人。“大年三十雪打燈,瑞氣盈門”。

4

鬧秧歌永遠是陝北過年的重頭戲。

一到正月初二初三,這村那村,都鬧起了秧歌。不鬧秧歌,年就過得寡淡無味,沒了意思。人們不但追求物質上的富有,更追求精神上的享樂,追求靈魂的慰藉與超越,甚至,後者比前者的慾望來得更迫切、更重要。

“正月裏來正月正,鑼鼓嗩吶鞭炮聲。五彩繽紛人歡騰,扭起秧歌迎新春。”

“黃土地上刮春風,陝北秧歌鬧了個紅。大街小巷人潮湧,好像那巨龍在雲裏奔騰。”

陝北人,骨子裏嚮往美好,渴望浪漫,追求歡樂的光芒時時閃現。上帝在賦予他們吃苦受累、堅韌不拔的毅力時,也賜於他們些許文藝靈感,使得這一方百姓的生活有了趣味與亮色。特別是在辭舊迎新的正月裏,不在秧歌裏狂歡,不亮幾嗓子信天游,不踢幾回二人場子,心有不甘。

你看吧,村裏的嗩吶世家出場了,傘頭之家現身了,秧歌把式露面了,信天游歌手亮相了……

這些身懷絕技、久經沙場的民間藝人,一生埋沒黃土地,為了生活受煎熬。命運如果給他們轉機,説不準也是文藝殿堂的大咖與明星。

現在,人是舊人,曲是舊曲,詞是新詞。輕車熟路,無需費力勞神排練。身上熱了,立馬激情澎湃,舞姿翩翩,把個陝北正月天,鬧騰得紅天火地,燃燒得活力四射。

這秧歌,使人們在沉悶歲月中禁錮的靈魂得以解脱,情感得以釋放。生於斯長於斯歸於斯的父老鄉親,哪一個沒在秧歌的氣場裏扭過跳過唱過笑過?每一個村莊,每一條河流,每一條小路,每一個院落,哪一處沒被這熱烈的秧歌燃燒過?那些雞鴨豬狗,柴草樹木,野兔山雞,哪一個沒被這火紅的秧歌感動過?哪一方空間沒被這喜慶的秧歌充盈過?哪一片天空沒被這歡騰的秧歌渲染過?

這秧歌哦,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鬧到正月二十三“燎火節”。人們在秧歌裏扭得酣暢、跳得瘋狂、唱得盡興,舞得天也轉、地也轉,轉出又一個新世界。

來源:榆林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9 字。

轉載請註明: 陝北年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