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位於湖南省江永縣蘭溪瑤族鄉的勾藍瑤寨,自駕遊車輛接連駛入瑤寨,村民們張羅着農家樂、民俗表演等旅遊服務,一片繁忙。
千畝金燦燦的夏橙已進入採摘期,水泥路面機耕道直通果園,遊客在園中體驗採摘樂趣,古老瑤寨生機勃勃。而遠處瑤寨的數十間“牛莊屋”卻不見了煙火,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場面。
勾藍瑤寨的“牛莊屋”歷史悠久。自古,勾藍瑤寨流傳着“種田種到十里外,牛糞上面放飯菜”的順口溜,展現了當地村民勞作的艱辛。先輩們在農田區建起上下兩層,下層關牛、上層住人的“牛莊屋”,一代接一代,形成了勾藍瑤寨的“村外村”。
一層關牛、二層住人的“牛莊屋”。(何雲雄 攝)
勾藍瑤村黨支部書記歐陽明俊説,新中國成立後,村民才陸續告別“牛莊屋”。特別是國家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到村到户,以鄉村旅遊、水果種植替代傳統產業,讓瑤寨煥發新機。
2015年,湖南省民政廳扶貧隊幫村裏修通了29條水泥路面機耕道,村民可以騎着摩托車、開着拖拉機“一溜煙”到達田邊地角,省時省力、生產效率高,村民再也不住“牛莊屋”了。
今年79歲的勾藍瑤村民何洪碧回憶:“8歲時我就跟父親住‘牛莊屋’,父親種田地,我養牛守屋。那時水稻產量頂多每畝500斤,遇風調雨順的年份僅能填飽肚子,如遇天旱水澇,可能顆粒無收。”如今,何洪碧的子女在外打工有收入,他在合作社有分紅,一家住着120平方米的易地搬遷安置的兩層小樓,全家人衣、食、住不用愁。
以前,住“牛莊屋”的人都是田地不多、不富裕的村民,男人住“牛莊屋”,女人操持家務照顧老小,男人們一般兩三個月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半年都不着家。77歲的勾藍瑤文化傳承人歐陽緒珍還記得,每年剛出元宵節,男人們就牽着牛、帶上農具住“牛莊屋”,直到每年農曆五月忙完耕種,男人洗淨腳上的泥土後,才能回家歇上一陣,於是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定為勾藍瑤寨奇特的“洗泥節”,是代表瑤胞們慶祝夫妻團聚的節日。
如今,“牛莊屋”已無人居住。(甘永華 攝)
2012年,“洗泥節”入選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洗泥節”已成為勾藍瑤寨旅遊主打產品,每年有大量遊客前來體驗。2015年以來,勾藍瑤寨成立旅遊開發公司,鼓勵村民以古民居、土地等入股,並組建農家樂、民俗文化表演等合作社,抱團發展旅遊業。
如今,“牛莊屋”大都已破損倒塌,現存的60多間無人居住。勾藍瑤村民們白天下地幹活,晚上進行民俗表演,家家户户有收入。歐陽緒珍算了一筆賬,家裏有4人蔘加民俗表演,每人演出一場50元,全家僅演出收入每年超過20000元。近年來,勾藍瑤寨每年接待遊客超40萬人次,全村旅遊加上水果種植,人均年收入達15000元。
“牛莊屋”見證了時代發展變遷。雖然“牛莊屋”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如今有了新的使命。最近,越來越多的黨員幹部、機關工作人員、學校師生以及外來遊客來到“牛莊屋”接受教育,憶苦思甜,珍惜當今好生活,感悟初心與使命。(記者謝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