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打卡圈內美景,共賞九城春意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休閒

        三月陽春始,正是踏青打卡好光景。武漢城市圈內,令人沉醉的自然景緻與深厚的文化底藴交相輝映,形成“美好武漢城市圈、美麗中國”畫面。在武漢城市圈的魅力畫卷中,讓我們去黃石看陽新採茶戲,感受鄂東南地區的故土記憶;去鄂州,在四十八蹬公園飽覽春風春意;去黃岡,在“四最”山村裏遍覽“富春山居圖”;去天門,在茶聖故里體驗一場盛大的文旅融合風景秀……我們一定會體會到“九城就是一城”詩意棲居的美好。

黃石

陽新採茶戲:古老幕阜山下獨綻的山茶花

陽新地區,丘陵起伏,橫亙綿延,多山富茶。每年陽春三月,嫩茶吐綠,姑娘們三五成羣,上山採茶,茶林一片葱蘢,採茶男女放歌於萬綠叢中,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稱為“採茶歌”。

“採茶歌是採茶戲最原始的音樂形態,有獨唱、有對唱,內容豐富、形式活潑。”黃石市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主任、院長費麗霞介紹,“老藝人們將採茶歌、田間鑼鼓以及當地民歌等結合在一起,再經過多代民間藝人不斷努力與發展,久而久之便逐步形成了如今的陽新採茶戲。”

大型現代陽新採茶戲《富川霜葉紅》劇照。黃石市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 供圖

陽新採茶戲以喜劇、鬧劇為主,多為傳奇題材和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演出時歌、舞、戲相隨,再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樂觀向上的人文風尚,至今已傳承逾200年。每到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時,村子裏都會請上採茶戲班子來演出,一唱就是三天三夜,相當熱鬧。

2月5日,正月初五,屋邊村。夜幕降臨,家家户户高掛彩燈,村頭巷尾敲鑼打鼓,村民們吃完晚飯早早地守在祠堂,不少隔壁灣子的鄉親們也提前趕來,一同等待採茶戲開演。

甩着水袖,邁着矮子步,搖着扇子花。台上演員們你來我往,一唱一和,把觀眾們逗得捧腹大笑。

採茶戲陪伴了幾代陽新人的成長,它們在此紮根,埋下游子對故土的思念,構成對家鄉的記憶。時至今日,採茶戲仍保持着最樸素的風味和最古老的年味,只有熱熱鬧鬧地唱過戲,年的根才算植入這方土地。

在一代又一代戲曲人的努力下,陽新採茶戲在不斷地變化和完善。2008年,陽新採茶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盛開在鄂東南地區一支獨放的山茶花”。如今,陽新採茶戲不僅跨出了幕阜山,還走進上海世博會、登上了央視戲曲春晚。

陽新採茶戲這朵美麗的山茶花,正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中含苞待放。

鄂州

太和鎮陳太村:牌子鑼龍燈讓鄉愁味道滿滿

鄉村旅遊如今成了鄂州市梁子湖區一張亮眼的名片,在太和鎮陳太村,這裏有牌子鑼、玉連環和四十八蹬的美麗故事。

從城區驅車一小時來到陳太村,沿路山水美景相映成趣。

陳太村四十八蹬公園,當地牌子鑼樂隊70歲的陳國民和隊員們正演奏牌子鑼《金榜》,悠揚的喇叭聲在秀麗的山水間迴盪。“這聲音比嗩吶古老一些,很有特點。”陳國民説。

陳太龍燈正在“翻江倒海”。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孟磊 攝

牌子鑼演奏根據環境、氣氛、時間長短即興發揮,自由連綴、節奏多變、音色豐富。

“一套牌子鑼樂器一般6種以上,牌子鑼曲目繁多,在梁子湖周邊很受歡迎。”陳國民介紹,牌子鑼是流傳在我國南方的以演奏曲牌為主的民間吹打樂,感染力非常強,普遍應用於婚喪嫁娶、祝壽賀喜等活動。2008年,陳太牌子鑼被列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磚石與瓦礫鋪就的道路蜿蜒通向山頂,山頂公園的另一側,是一個古韻十足的民俗文化館,館內將陳太村特有的牌子鑼、龍燈、楚劇等進行了全面展示。

陳太龍燈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與眾不同的表演風格傳承至今,令人讚歎不已。

“出發!”隨着一聲威嚴的號令,一紅一金兩尊龍頭被拔起,跨出村落。

在四十八蹬公園山頂,村民正進行民俗舞龍表演。歡快的鑼鼓敲起來,威武的長龍舞起來,巨龍緊跟戲珠上下翻飛,時而蜷起身子,龍頭高高昂起;時而“對耍”,搖頭擺尾,好似在茫茫大海中翻滾。

陳太村龍燈隊隊員左羣介紹説:“咱這條龍九節,十個人舞動。九節寓意長長久久,十人寓意十全十美,舞龍給大夥帶來了吉祥如意!”

拾級而上,一步一景觀。在陳太村四十八蹬風景區,處處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滄桑,232個階梯的原貌帶着時代的記憶,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鄉愁味道,吸引了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目前,陳太村已建成“抗日紀念碑公園”“牌子鑼、楚劇文化長廊”“陳太匠人巷”“四十八蹬公園”“家風家訓園”等個性化鄉村文化空間12個,全村150餘人組成舞龍隊、牌子鑼隊、曲藝隊等,濃厚的文化氣息已成為太和鎮一張特色文化名片。

黃岡

羅田燕窩灣村:繪就景融村境“富春山居圖”

打餈粑、扯油麪、磨豆腐、舞獅子;賞梅花、放風箏、騎駿馬……2月16日下午,羅田縣駱駝坳鎮燕窩灣村茶梅小鎮,兩千餘名遊客沉浸式體驗鄂東鄉土民俗,賞田園美景,歡聲笑語攪熱小山村。

遊客在羅田縣燕窩灣村體驗磨糯米打餈粑民俗活動。黃岡日報記者瞿慧一 攝

“回想10年前,春節一過我們就跑出去打工了,村裏哪能見到人影喲。”53歲的村民羅巧雲説,燕窩灣村過去窮、亂、差,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空心村。

2011年,律師徐志新返鄉創業,同時擔任燕窩灣村第一書記,通過村企共建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曾經的“厭人灣”變成如今聞名全國的鄉村旅遊點、全國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燕兒谷,還於2019年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窮困村變網紅景,大批村民“燕歸巢”,90後村支書黃晶就是其中一員。她一頭幹練的短髮,自信的笑容,頗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燕兒谷的“幾宗最”——

最活色生香。種植了100多萬株茶梅,建成了國內最大的茶梅基地,還有梅花、海棠、桃花、荷花等,一年四季有花看。

最有鄉愁。景區依山傍水而建,未拆除一處農房,繪就了村在景中、景融村境“富春山居圖”。工匠學校裏,聚集篾匠、木匠等數十名傳統手藝人,“九佬十八匠”傳承老手藝。

最田園。遊客可體驗拔蘿蔔、打板慄、摘葡萄、挖小香薯等農耕活動,還可以在山水間垂釣、騎駿馬、開山地越野車、玩真人CS。目前在建百里森林康養步道和滑翔傘基地,建成後遊客和村民們可跑馬拉松、耍低空飛行。

最具教育意義。在建黨100週年,燕窩灣村支部被黨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村裏的發展鉅變,是黨建的活教材。

“我們年遊客量有35萬左右,其中60%以上來自武漢及其周邊城市。”燕兒谷生態觀光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覃健説,燕兒谷正在申請加入武漢城市圈惠民文旅一卡通,“讓更多的遊客進村來。”

分揀、稱重、打包、貼送貨單……倉庫裏,羅巧雲和同事們麻利地發貨,將羅田天麻、麻城菊花、紅安紅苕、武穴山藥等大別山裏的優質農產品送出了村、送到城裏人的餐桌上。

電商,這是燕兒穀人的“二次創業”。2020年,湖北順豐“快遞進村”首個網點落户燕兒谷。2021年,建成電商助農直播基地,同年11月,湖北省人大代表、燕窩灣村第一書記、燕兒谷創始人徐志新開始直播帶貨。截至目前,“谷哥”的直播間累計觀看人數達700多萬人次,銷售單數達20萬單,銷售額1000多萬元。

天門

茶聖故里園:新晉4A景區吸引遊客目光

“胡家花園鬧中有靜,保護修復得很好,值得參觀遊覽;茶聖故里園緊扣陸羽文化,連通東西湖水系,集生態觀光、人文景點於一體,躋身國家A級景區名副其實……”虎年春節,返鄉過年的江漢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碩士龔文浩暢遊天門,發朋友圈後,引來各地朋友點贊。

去年10月,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發文,公佈天門茶聖故里園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家花園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這是天門多向發力、打破旅遊瓶頸取得的成果之一。

曾經,天門沒有一家國家級A級旅遊景區,旅遊業發展在全省擺尾。

天門市擁有茶聖陸羽故里、石家河遺址兩個稀缺資源,旅遊市場該如何破題?

挖潛力,找特色。天門文化底藴深厚,不僅是內陸第一僑鄉、狀元之鄉、竟陵文學發源地、中國蒸菜之鄉、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還有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十幾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是,天門市整合全市旅遊資源,策劃出親子休閒、國家文物考察觀光、賞花采摘觀鳥休閒、茶產業茶文化體驗觀光、特色美食休閒5條既富有江漢平原特色,又融合了本地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的鄉村旅遊線路。

茶聖故里園茶經樓。天門日報記者張俊 攝

天門市又依託茶經樓、古雁橋、西塔寺、茶聖廣場、陸羽紀念館等與陸羽有關的遺蹟,將陸羽文化的深厚內涵融入城市景觀設計和建築設計之中,打造成特色景區——茶聖故里園景區。

經過多方努力,茶經樓所在的茶聖故里園成功躋身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家花園入列國家3A級旅遊景區,陸羽故里不再無A級景區。

天門張家湖國家濕地公園於2020年12月成功通過國家級驗收。公園免費開放後,成為市民休閒旅遊打卡的目的地之一,是該市的新晉“國字號”網紅景點。

如果茶聖能夠“穿越”,回到當下的故里,一定會感到欣慰——故土之上,連片茶園升騰起濃濃綠意;大街小巷,悠悠茶香開始沁人心脾,以茶聖故里園為代表的國家4A級茶文化旅遊景區,成為天門地標旅遊景區,吸引着四面八方遊客的目光。

俯瞰天門北湖公園。天門日報記者張俊 攝

下一期《武漢城市圈新聞週刊》,圈媒聯盟記者將帶您繼續打卡武漢城市圈的另外四座城市:孝感、咸寧、仙桃、潛江。

(圈媒聯盟 黃石日報記者王艾嘉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孟磊 黃岡日報記者瞿慧一 天門日報記者鄧慧遐  統籌:長江日報見習記者聶奧林)

【實習編輯:鄭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