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增長”並未到來 旅遊業卻迎來政策利好

來源: 經濟日報 責編:芃芃 2022-02-11 09:03:16

受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和防控政策影響,2021年旅遊市場表現疲軟,市場預期的“報復性增長”並未到來,行業發展亟需提振信心。

日前,《“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公佈,科學研判了“十四五”時期大眾旅遊進入全面發展階段所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圍繞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為加快建設旅遊強國指明瞭前進方向。

“《規劃》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旅遊業的高度重視,這對於正在經歷最艱鉅挑戰、最漫長復甦和最深刻變革的旅遊業而言,無疑是現階段最大政策利好。”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説。

迎來大眾旅遊時代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是在過去兩年,也是‘十四五’前半段旅遊業發展最大的影響因素,但從總體上看,旅遊業仍處於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戴斌表示。

隨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旅遊消費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我國年人均出遊超過4次,旅遊成為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的剛需。

“我國人均GDP已超1.2萬美元,人們在精神、文化、休閒層面的消費佔比將不斷升高,旅遊業市場規模、社會價值將長期利好。”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鄧寧説,這正是實現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堅實的市場基礎。

在疫情期間,微旅遊、微度假成為行業熱詞和市場主體創新的重要方向。虎年春節假期,本地遊、周邊遊的熱度不減。“增長的意願、升級的消費和下沉的市場,是旅遊業復甦的信心所在,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所在。”戴斌説。

按照《規劃》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進入大眾旅遊時代。這不僅意味着出遊人羣將進一步擴大,出遊頻次將進一步增加,更意味着人民羣眾的旅遊消費需求發生了改變,將從低層次向高品質和多樣化轉變,由注重觀光向兼顧觀光與休閒度假轉變。

需求的改變對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從供給側發力,更好滿足大眾旅遊消費需求,讓旅遊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豐富?《規劃》從完善旅遊產品供給體系、拓展大眾旅遊消費體系等方面明確了“十四五”旅遊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滿足大眾旅遊新需求,需有更完善的基礎和配套設施支撐,更富有吸引力的消費場景、更高質量的產品創意和服務,需要依靠科技賦能帶來更多虛實結合的全新體驗,也需要推動文旅進一步融合,帶給消費者更豐富的選擇。”鄧寧説。

“全面進入大眾旅遊時代,需用新理念、新思維將旅遊要素融入更多領域,凝聚更多力量,推動‘旅遊+’發展,以此對接更加多層次、多樣化的旅遊消費需求。”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遊管理學院教授陳楠表示。

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疫情給旅遊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凸顯創新對於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性。依靠創新體制機制、應用先進技術,旅遊業的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旅遊企業經營方式作出調整,全新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應運而生……困境之下,創新成為重塑旅遊業的重要力量。

“過去40年,旅遊業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並不完全是資源開發和市場創新的結果,而是享受了開放和人口紅利。即使沒有疫情,傳統紅利窗口也會關閉。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正在取代傳統的自然、歷史和人文資源,成為現代旅遊業發展的新動能。”戴斌告訴記者。

“《規劃》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十四五’旅遊業發展的重點任務,標誌着我國旅遊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調整,即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不僅是個實踐問題,也是個理論問題,需要從業者認真思考,精心佈局。”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教授張輝説,我國旅遊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注重技術創新以外,尤其要關注制度創新,從需求側入手,通過制度創新釋放消費需求,同時要研究管理創新,更好發揮協會、商會等組織的作用。

“高度重視創新驅動是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旅遊業亟需從資源、資本等初級要素驅動向高技術、高素質人力資本驅動轉變,加快推動新技術在旅遊領域的應用普及,同時要用新技術改造傳統酒店、景區、飯店等業態,為傳統產業賦能。”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博士韓元軍説。

“旅遊的多元性與綜合性,決定了旅遊業創新是個廣泛的概念,包括資源利用、產品設計、服務理念、跨界融合、消費場景、科技運用等諸多方面。”鄧寧説,總體而言,其核心是利用科技,特別是“互聯網+”驅動旅遊這一傳統業態實現數字化轉型,一方面創造新的旅遊場景和體驗,另一方面提升各環節效率和效能。

構建全國旅遊空間新格局

“綜合考慮文脈、地脈、水脈、交通幹線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統籌生態安全和旅遊業發展,以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絲綢之路旅遊帶、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沿海黃金旅遊帶、京哈—京港澳高鐵沿線、太行山—武陵山、萬里茶道等為依託,構建‘點狀輻射、帶狀串聯、網狀協同’的全國旅遊空間新格局。”《規劃》首次站在全國層面從空間角度對我國旅遊業發展進行了整體佈局。

陳楠表示,構建旅遊空間新格局是綜合考慮了自然、人文、生態、交通、經濟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結果,將旅遊業從全國層面佈局,説明旅遊業在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旅遊業不僅將發揮擴大內需、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還將為建設文化強國、展示全新的中國形象貢獻更大力量。”

專家表示,優化旅遊空間佈局是一個長期過程,從區域範圍看,要完善交通等設施,發揮目的地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聯動發展;從城市層面看,城鄉規劃要充分考慮生活休閒佈局,實現旅遊精細化、特色化提升。

鄧寧認為,目前我國旅遊發展在區域上還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對東、中、西部的差異化發展定位應更加明晰,對旅遊的區域性特徵及目的地類型需進一步明確,對疫情發生後異地旅遊與城市周邊休閒旅遊的格局變化需要更加關注。”他表示,《規劃》的出台將針對現存的問題,加快構建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旅遊空間佈局和支撐體系。(經濟日報記者 張 雪)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芃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2 字。

轉載請註明: “報復性增長”並未到來 旅遊業卻迎來政策利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