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龍泉窯青釉鏤空瓶
杜建坡攝
中國古代有哪些重要港口?海上貿易由什麼機構管轄?哪些地方出產的瓷器最受外國人歡迎?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里——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精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考古研究成果,力求展示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和對外影響。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講述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諸多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以及廣東地區生產的陶瓷器,開啓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
第二單元介紹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陸地逐步轉向海洋,以中國為核心的南海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迎來了第一個高峯時期。南宋開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以龍泉窯、景德鎮窯、福建地區為核心的外銷瓷產區工藝逐漸成熟,產量急劇增加,主導了這一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並湧現出一批專門生產外銷瓷的窯場,中國瓷器由此進入大規模外銷的階段。
第三單元講述明清時期,隨着全球航路的開闢,早期全球化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瓷器的貿易網絡開始向歐美地區延伸。以景德鎮窯、德化窯等為代表的外銷瓷器風靡世界,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載體,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東西方社會文化的交流與互鑑,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展廳裏陳列着各色各樣的精美瓷器,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文物,還包括國博收藏的傳世珍品,此外還有一些國外生產的瓷器,反映了中國古代瓷器生產技術對其他國家產生的影響。如朝鮮半島的高麗青瓷與越窯青瓷關係匪淺,東南亞和西亞、中東等地瓷器的造型和釉色深受龍泉窯青瓷影響,日本伊萬里青花亦是在學習借鑑中國青花瓷技術的基礎上產生的。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深度挖掘館藏資源的一次大膽嘗試,全部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展覽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成軍説,展覽從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方面呈現了一個完整的陶瓷海上貿易鏈條,揭示了自古以來中國與世界基於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旨在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同時也向公眾展示了國家博物館多年水下考古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