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國民眾眼中的“中國文化”

[環球時報記者邢曉婧]文化交流互鑑是不同國家相互理解的基本要素。中國藝術研究院與《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中心合作開展了海外受訪者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文明內涵、文化交流認知態度的跨文化比較的實證調研。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國家願與中國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到中國旅遊成為受訪者最感興趣的瞭解和感受中國文化的途徑。

愛高科技也愛武俠

調研目標國家大都與中國有重要經濟與政治關係,文化交流相對頻繁。包括烏克蘭、日本、韓國、俄羅斯、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以及哈薩克斯坦,共12個國家。此次調研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以各國大學及以上學歷人羣為對象,最終收集有效樣本3334份。各國受訪者對本國與中國進行文明交流互鑑的意願較強,近七成受訪者認同“加強本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泰國、印度尼西亞、俄羅斯與印度受訪者的認同度相對較高,日本受訪者(45.3%)的認同度最低。

關於“本國文化傳播到中國的態度”,近六成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其中,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韓國與印度受訪者的認同度相對較高,均在六成以上,哈薩克斯坦受訪者的認同度最低,僅為38.8%。針對“中國文化傳入本國的態度”,47.2%的受訪者表示認同。泰國、越南、印度與印度尼西亞受訪者的認同度相對較高,均在五成以上,日本受訪者的認同度僅為26.3%排名最低。

對比來看,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與印度受訪者對本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交流的意願相對較高。烏克蘭對中國文化傳入本國的意願高於本國文化傳入中國,兩者差值為6.4個百分點。馬來西亞、俄羅斯、菲律賓、新加坡與哈薩克斯坦對本國文化傳入中國意願略高於中國文化傳入本國。而韓國、日本與印度尼西亞對本國文化傳播到中國的意願遠高於中國文化傳入本國,兩者差值均在20個百分點以上。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廉德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雖然日本人認為日本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化,具有“獨特性”。而且日本國內渲染的“中國威脅論”,導致日本社會有一種擔心本國文化被中國文化吸收並同化的危機感。

根據調查,到中國旅遊(68.1%)成為受訪者最感興趣的瞭解和感受中國文化的途徑,中國電影(48.1%)與各類文化交流活動(41.9%)緊隨其後。通過來華旅遊感受中國文化方面,受訪者在對歷史人文、民俗等中國傳統文化景觀表現出興趣的同時,也對中國高科技應用及其相關景點感興趣。

在影視作品方面,反映中國各地自然風光、民風民俗、旅遊探險等內容的紀錄片(42.4%)最受受訪者喜愛,其次是武俠、古代歷史等類的電影(40.3%)。反映中國自然和人文風光以及中國古代風格的影視作品所受到的關注度較高。

日韓與東南亞,冰火兩重天

調查顯示,在對待文化交流的態度方面,日本和韓國兩個東亞國家,與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六個東南亞國家的認同度截然不同,日韓希望歐美文化傳入本國的意願遠高於中國文化。“本國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與中國衝突”“中國文化帶有一定優越性,難以與之平等交流”“中國文化與本國文化差異大,難以與之形成共鳴”“對中國文化沒有興趣”等成為韓國和日本受訪者不希望中國文化傳入本國的主要原因。

日韓對中國特色美食的喜愛度超過其他方面,但整體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興趣度不及12國總體水平。到中國旅遊成為兩國受訪者瞭解中國文化最感興趣的形式(55.5%),文化交流活動(34.5%)與中國電影(34.0%)的興趣度分列二三位。對中國的大眾傳媒、書籍類出版物的感興趣程度較低。

東南亞六國的調查結果與東亞兩國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與中國進行文化交流的較強意願。約七成東南亞受訪者認為本國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應當加強,希望中國文化傳入本國的意願略高於歐美文化。“感受更加多元的文化”與“可以促進本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交流合作”“學習中國文化是本國國際化的象徵”成為東南亞多數國家受訪者希望加強本國與中國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具體而言,東南亞各國對來華旅遊的興趣度高,其中,泰國、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受訪者的興趣度高達七成以上。此外,泰國與越南受訪者對中國電影,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受訪者對中國教育和培訓,馬來西亞與越南受訪者對中國商業活動的興趣度較高。

南亞國家印度受訪者在對待本國文化與歐美文化、中國文化交流合作上表現出較高意願,在對待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傳入本國問題上相對較為開放。“對中國文化感到好奇、有興趣瞭解”成為印度受訪者希望中國文化傳入本國的最主要原因,其次為“感受更加多元的文化”。此外,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三國受訪者對本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交流表現出較高的認同,而在對待中國文化傳入本國問題上態度上相對保守。

民間交流的力量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中心副主任鄭長鈴2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目前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存在侷限性,更多停留在外在表現形式,缺乏對於文化內涵的傳遞。他舉例説,少林功夫揚名國際,但是外國人看到的只是打鬥本身的形態,不瞭解背後的修煉。他提議説,我們在展示文化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舉辦研討會等方式深入交流,主動介紹文化中所藴含的內容。

廉德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着中國崛起,中國文化走出去有時被渲染成一種“文化擴張”。在此背景下,每每提到中國文化,日本人一下子會聯想到“中國威脅論”。實際上,就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日本人並不排斥。鄭長鈴對此持有相似看法,“我們在文化傳播的方式上還有不足,有時讓對方誤以為要板起面孔來傳遞某種價值觀,導致效果大打折扣”。鄭長鈴強調,一定要加強多層次、多維度的民間交流,只有相互得到足夠多的理解和尊重,政治、宗教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便是民間交流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力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45 字。

轉載請註明: 十二國民眾眼中的“中國文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