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河間是詩之鄉。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河間是我國古老的物產豐富、文明昌盛的地域,位於華北大平原中部偏北,土壤肥沃,水源充沛,以地處九河之間而稱名。戰國時期屬趙國,西漢置河間國,東漢時或稱國,或稱郡,由魏晉隋唐迄宋元,或置瀛州,或置路、府,都是北方重鎮;明清時期南北大運河流貫境內,又扼京都南下驛路,號稱“京南第一府”,是帝王南巡,將相往來,文士駐車的必經之地。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兩千多年來,歷代行政區劃屢經變動而作為一個歷史地域名稱,它的基本地域,大致上相當於今白洋淀之南,南運河兩畔,蠡縣、饒陽以東,乃至今衡水市及山東德州北部地區的一部分,這就是歷史上的“大河間”。我們研究河間的歷史文化,當然應該着眼於“大河間”文化勤勞智慧的河間人民。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幾千年來,在這塊富饒美麗的熱土上,創造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自古以來這裏誕生了難以數計的英雄豪傑、政治精英、通學大儒,卓越的詩人和醫學家,各個時代又都有許多文人雅士、社會名流在這裏工作或旅居,創作吟詠河間的詩篇和文章。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河間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滅亡王莽王朝的銅馬軍,顛覆東漢王朝的黃巾軍,都曾在這裏集結與戰鬥;北魏的農民起義軍佔領河間城,反對拓跋氏貴族的暴政;隋末竇建德義軍在樂壽(獻縣)稱王,在河間全殲進剩的隋軍;明代的劉六、劉七在這裏發動農民起義,橫掃直魯兩省;清末的義和團運動,以河間為京南活動中心;辛亥革命浪潮中,革命黨人發動十二月任丘起義;抗日戰爭時期,這裏屬於冀中解放區,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與日寇進行堅苦卓絕的鬥爭,為河間大地添上血染的風采。從古到今在河間大地上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為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在中國文化史上,載有大河間文化的光輝篇章。河間是現傳《詩經》——毛《詩》的發祥地,大毛公毛亨在這裏寫作《詩故訓傳》,小毛公毛在這裏設館傳授。《漢書》所説的“燕趙間好《詩》”,就是從河間開始傳播的。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毛公居住的詩經村,毛公講學的君子館,遺蹟仍在,有七百年曆史的毛公書院歷代培養了大批精英人才,包括中華民國總統馮國;至今詩經村村民仍自結詩社,歌唱他們的新生活。西漢的河間獻王劉德好古求書,招賢納士,南設日華宮,北設君子館講學,推進了儒學的發展,所以河間儒學普及,詩風興盛。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漢樂府是中國詩史上一代之文學,有了兩漢民間樂府詩,才有文人五言詩的創作並發展為七言、近體與唐詩的繁榮。在現存樂府詩中,《漢書·藝文志》明確記載其中有河間民間歌詩,證明河間自古就是詩歌之鄉。從漢魏六朝到明清、民國,這塊古老的詩歌鄉土誕生過許多詩人,歷代也有眾多的詩人、名士曾經在河間工作或者遊歷,他們都創作了歌詠河間的詩篇,或者寫作有關河間的辭賦文章。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河間市的經濟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後有飛躍的發展,鄉鎮企業居全省前列,其產品和工藝正實現現代化。河間的經濟建設推動了文化發展。作為詩之鄉的河間,詩風更加興盛,現在有市級的毛公詩社,各鄉各村的羣眾自結詩社數十個,其中詩經村鄉詩社、行別營詩社,都有農民詩人數十人乃至上百人,並且自辦本鄉的詩刊,真是村村有詩人,處處有詩聲。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文章選自《河間遺韻》

主編:田國福

來源:河間旅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3 字。

轉載請註明: 河間融媒:《河間遺韻》序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