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月季花火紅鮮豔,遊人紛紛與之合影,過往行人紛紛讚歎,太美了,凱里成了一個大大的花園……城市綠化美化得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一目瞭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黔東南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逐夢前行。
青山如畫,繪就綠色的底色
綠水青山,一直是令黔東南人驕傲的燙金名片。春夏秋冬,這裏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凱里市發展藍莓基地800公頃、水晶葡萄種植1600公頃、核桃種植1600公頃、獼猴桃等經果林70公頃,工業原料林基地7000公頃、林下種養150公頃。
凱里軍民共建林、青年林、機關林、企業林等義務植樹活動一個接一個,三年來共建義務植樹基地5個,義務植樹造林400餘萬株,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6.5%以上。
從“生態立州”到“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劃”,再到“大生態”,到“綠色發展新路子”,邁出的每一步都體現着黔東南敢為人先,先行先試的決心。
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山地林業結構調整、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城鄉綠化美化、森林撫育及低產低效林改造、森林資源保護等八項重點工作任務一樣不落,森林保護“六個嚴禁”措施堅決落實。
2015年10月1日,黔東南州在全省率先頒佈行施《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為打造“百姓富 生態美”的大美黔東南提供法制保障。
高擎綠色之筆,黔東南山更青了,到2017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68%以上,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以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
隨着“綠色王國”建造的愈發美麗堅實,黔東南人也在發展中欣喜地發現,那山,不再沉睡,好風景裏有了好“錢景”。
30多年不改初心,累計種植苗木500多萬株的黎平縣雙江鎮侗族老人吳慶賢,靠自己的雙手點“綠”座座山頭。在他的帶領下,雙江鎮羣眾掀起造林高潮,森林覆蓋率30多年間翻了近一倍,雙江鎮依託生態旅遊,年人均純收入已達七八千元。
國家發改委將黔東南列為“全國生態補償示範區”並啓動實施,支持黔東南率先探索民族自治地區行政體制改革;文化部將黔東南列為“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並啓動實施;國家林業局將黔東南列為現代林業建設示範州予以支持;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林業局將雷山縣、劍河縣列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保部等10個部委將雷山縣列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
水如藍黛 生態產業如潮湧
劍河縣水資源豐富,做好“水文章”,探索產業脱貧路徑,作為旅遊龍頭項目,建築面積約10 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洗浴500餘人的劍河温泉,集五星級酒店、康養谷温泉池為一體,已成為省內一流的天然温泉。這是分享生態紅利的一個生動事例。
黔東南生態環境的建設成績來自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黔東南先後制定出台了《黔東南州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規劃2014—2020年》、《黔東南州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關於加快推進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黔東南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州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7年)》等系列指導性文件。
水、氣、土壤、農村環境治理等生態文明工程在黔東南州得以大力實施。如今,每逢夏季,凱里市巴拉河流域,消暑的遊客絡繹不絕,帶火了沿河40多家大大小小的農家樂。
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黔東南州累計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及環境污染治理資金近400億元。
凱里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了凱里火電廠,關停了運轉半個世紀的凱里紙廠,換來甜美生態“果實”。
目前黔東南境內大大小小2900多條河流,水質達到一、二類標準的超過95%。我州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達6處,包括仰阿莎湖水利生態風景區、鎮遠氵舞 陽河水利風景區、岑鞏龍鰲河水利風景區、氵舞 陽湖水利風景區。
生態產業 富民興業蓬勃發展
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是黔東南州的兩大寶貝,推動民族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民族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新路,生態旅遊方興未艾。
圍繞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目標,把旅遊產業作為最大的綠色產業進行打造,基本形成以施秉雲台山、鎮遠古城、施秉杉木河、黎平肇興、凱里雲谷田園和雷山西江等為代表的景區。
生態文明建設,在黔東南得到了最為生動的展現,生態農業強勢推進。
黔東南州狠抓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三品一標”認證,組織凱里水晶葡萄、茅坪香橘和天柱騾鴨申報地理標誌產品。建立形成以藍莓利口酒、花酒、績麴酒、藍莓酒等為主的新品種,積極發展酸系列特色食品,培育形成以凱里市三辣明洋食品公司、貴州千里山生態食品公司、劍河縣老蔡食品公司等為代表的特色食品企業。
黔東南狠抓生態綠色有機特色產品基地、工業原料基地、森林康養基地和珍稀特色綠化苗木花卉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進黎平高屯絞便村、天柱永興油茶種植合作社獲得“服務精準扶貧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範基地”稱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黔東南牢牢守住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走工業經濟綠色化、山地農業現代化、文化旅遊產業化、山區城鎮特色化的道路,黔東南生態文明實踐之路,十多年間,黔東南一步一梯,一張“綠”圖繪到底,不斷濃墨重彩,添磚加瓦一任接着一任幹,在實踐中描摹出綠水青山新長卷。
來源:黔東南微報
編輯 侯川川/編審 李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