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堅持21天日更:能成為作家?你努力的樣子,真的很美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休閒

開始想要寫點什麼的時候,我的願望很簡單,一台電腦,一本書,一杯咖啡,一個人靜靜地敲打鍵盤,把自己想説的話變成文字,思緒遊離在股掌之間,拋開人世間凡塵雜念。

好像當時的想法就是這些,好像在某一個特定時刻成為了一個什麼,然後,一切就結束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當用心接觸文字的時候,才知道寫作是一種陪伴,一種自我震撼,一種心靈淨土,是提升自我的階梯。時間久了,越發離不開文字,興致來時揮毫潑墨,受傷時以此療愈,這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

為了創造出更完美的文字,於是,經常給自己施加一些壓力,記得前些年也正是因為參加日更活動,使我更加離不開寫作。如今,不知是為什麼,再一次參加機構組織的日更,於我而言,每天想要寫點什麼的習慣早已形成,可偏偏還要來參加,無非是一種烙在骨子裏的喜歡。

其實,對於任何事情來説,21天根本改變不了什麼,更不能形成一種習慣。

相比之下,只有對文字打心眼裏喜歡,手捧一本好書時,總會豁然開朗。似文字如珍寶一般愛不釋手的人,才會一直寫下去。認為世界的一切,比如網絡,電視,遊戲,任何事物都與它無法比美的人,才能持久寫下去。

其實,那些真正熱愛文字的創作者,他們每天都在堅持輸入和輸出,美國恐怖小説家史蒂芬金一年到頭除了獨立日和聖誕節,每天堅持寫作。

他説,當你沒有心思去寫作時,你應該怎麼辦?等待靈感的降臨可不是一個好辦法,應對這一問題的好辦法就是找到一種能有效地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別一個解決方法就是不要停止寫作,繼續寫。

這也是所有熱愛文字的人堅持創造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別人看電視,與朋友聊天,打麻將的時候,我們還在悉心創作,甚至有時為了幾個字左右掂量,好比即將出嫁的女兒。

有時辛苦到大半夜完成的幾千字文章,或許閲讀的人也不過個位數,有時投稿很多次,大多數時候都沒有音信,即使偶爾回應的也是,你的稿子不適合本平台,那種沮喪真是無以言表。

在人人都寫作的時代,想靠寫出點東西來養活自己,似乎是一件更難的事情,此時,需要有一個強大的毅力,去支撐那顆玻璃之心。在靜靜的夜晚,不斷地和自己交流着,不斷地向自己傾訴。

《禮記》中説:“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慾也。”可見感物而動是人之天性。寂寞久了,人容易感物而動。

因此,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夠戰勝自我,長久堅持下去。

尤其是我們這些以前熱衷紙媒的寫作者,一直以為新媒體寫作就是把作品發表到平台上,成沒想到,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寫作的方法大不相同,這其中,有太多的知識需要學習,有時固執得根本看不上新媒體,甚至越不懂心裏越不認可。

可是原地踏步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潮流,必須跨越,在改變的過程中,一個人努力只能一條道跑到黑,更摸不到頭腦,聰明的選擇就是加入機構。

在入駐今日頭條這些日子,起初以為自己寫的很好,認為每篇文章是原創不就行了嗎,有時寫完忘記配圖,有時上一篇寫跑步,下一篇寫職場,寫了近兩個月,原創沒通過,閲讀量越來越低。這樣下去,註定以失敗告終。

好在,有幸遇見極致研習社,加入機構後,跟着條友們一起努力,不到一個月就過了原創,還獲得了青雲獎,微頭條也出現過幾次爆款。寫作表現真的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