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好分數網查成績查分官網
一、地殼的變動
地質作用:地球上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髮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二、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 地殼運動:指由於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
2. 板塊構造
(1)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
(2)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活躍,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於這一地帶。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塊張裂處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兩大陸板塊交界處相撞形成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大陸板塊與大樣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三、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 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的變形、變位。
2. 構造地貌: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
3. 地質構造規律的實際應用
四、外力作用與地貌
1. 外力作用的形式以及關係
2. 外力作用的空間分佈規律
(1)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乾旱地區以風力侵蝕為主;濕潤地區以流水侵蝕為主;高山地區以冰川侵蝕為主;沿海地區以海浪侵蝕為主。
(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蝕——冰斗、角峯等;山下堆積——冰漬湖、冰漬壟等。
風力作用:在乾旱區,風力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等;在風力搬運途中,形成移動沙丘等堆積地貌(如黃土高原)。
五、難點突破
1. 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地殼運動是地質構造形成的原因。
2.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質構造,通過構造地貌,能夠判斷地質構造的類型和變化。
3. 向斜和背斜的判斷
由於地殼運動的複雜性,僅從岩層形態判斷背斜和向斜是不準確的,只有從岩層新老順序判斷才是科學的。
4. 斷層和斷裂
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岩層受力只發生破裂,但沒有沿斷裂面發生位移,形成斷裂;岩層破裂,並沿斷裂面兩側巖塊發生錯動、位移的是斷層。
▐ 聲明:本文綜合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好分數網查成績查分官網
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