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陶器篇-6#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中國一直走到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以及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現在,2020年重頭戲“世界陶瓷之——陶器篇”正在進行中……(圖:伊朗彩陶碗,伊朗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伊朗彩繪陶壺,公元前850—前550年;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前面文章中,我們聊了陶器的起源、製作、顏色以及器型等有關問題:原始先人因為受到“被火燒過的泥土變得堅硬且有型”的啓發而發明了陶器;進而又在實踐中摸索出燒製陶器以粘土為最佳;發明了橫穴窯與豎穴窯,通過控制窯爐的“氣氛”從而使陶器呈現出不同顏色;通過“泥條盤築法”、“輪製成型法”等方法制作出了不同器型的陶器。
今天,咱們來扒一扒陶器的紋飾——陶器上那些精彩的花紋是怎麼做出來的?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
(陶罐,韓國南北國時代,韓國國家博物館藏)
陶器裝飾
陶器表面(器表)的裝飾主要分為兩大類:1.器表加工;2.器表裝飾。
分別來説。
1.器表加工:對陶器表面進行處理,使之變得更加美觀。比如:
a.表面磨光,用骨、竹或石片等對陶坯表面沿同一方向進行打磨,使其中的粘土顆粒順着一個方向排列。此舉不僅增加了美觀,也增加了陶坯的緻密度,減少了滲水率。
(單耳陶杯,公元前2000—前1650年;希臘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b.塗刷陶衣,把碾磨的極細的陶土用水調和成泥漿狀,然後塗在陶坯上,使器物的表面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即為陶衣,也稱“化妝土”等。
陶衣的顏色有白、紅和灰等。在塗了陶衣的陶坯上繪畫並將陶坯送入窯爐中焙燒,陶器上便留下了不易退色的紋飾,形成彩繪或彩陶(上圖)。
(彩陶盆,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幾乎世界各地都有彩繪陶器遺存,這些彩陶的製作時間雖先後不一,紋飾圖案風格各異,但各地陶器紋飾從無到有、從簡到繁的歷程卻是大體相同的。
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彩繪陶器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中。仰韶文化陶器胎體細膩,表面磨製光滑,部分陶器表面施有陶衣,並有用黑、白、紅等顏色彩繪的紋飾(上圖)。
(彩陶碗,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為陶坯施加陶衣可採用塗刷或浸泡的方式,以達到塗層均勻、平滑的效果。特別要説明的是,陶繪並不一定只能在施有陶衣的陶器上進行,也可以直接畫在成品陶器上。兩者相比,經過陶衣覆蓋後再繪製圖畫並燒製出來的彩陶,其畫面色彩要比直接畫在成品陶器上更加鮮豔生動,且顏色不易脱落。
(彩繪陶罐,公元前2600—前1800年,巴基斯坦考古與博物館部藏)
2.器表裝飾
a.在陶器表面繪畫。在燒成後的陶器上直接繪畫形成紋飾。此法雖簡單易做,但因顏料僅附着於器物表面,故而容易脱落。(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
(深缽,公元前3000—前2000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b.使用帶有印紋的工具在器物表面拍印或滾印花紋(詳見“陶器篇-3:古人用這種方法在陶器上印花,我服了”)。這一類陶器紋飾中,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繩印紋陶器堪稱佼佼者。
c.繪畫與浮雕相結合。在陶器表面雕刻浮雕並結合繪畫共同形成紋飾圖樣。上圖:人形彩陶壺,約公元前3200—前200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瑪雅文明陶罐,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藏)
d.其它形式的紋飾,如剔刻文,以竹、骨等工具在陶器上剔刻出各種花紋;鏤雕紋,以鏤刻為紋飾,多見於器座、器炳等部位……以及其它紋飾形式,限於篇幅,不一一概述。
(黑繪,公元前6世紀;希臘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總結:古人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穎的智慧,將一堆毫無美感的泥巴變成了古趣盎然的陶藝品,這其中絕離不開紋樣的錦上添花作用。儘管各類紋樣形式精彩紛呈,但總體來説還是以彩陶最為突出,各博物館展陳(收藏)量最大的陶器也多為這一類。以辰館之見,古代中國、古波斯與古希臘彩陶當為精彩中的精彩,且中國此類陶器的收藏量可喜。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快傳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