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鄧旺強
隨着新基建熱潮的興起,數字技術正成為眼下的熱詞。
高速動車組是大國重器。今天,“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以時速350公里的運營速度領跑全球,在“復興號”動車組的製造過程中,從車體焊接、轉向架裝配到總裝調試、運行維護,數字技術在背後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數字化焊接,實時管控有了“火眼金睛”
在中國高鐵列車核心研製基地中車青島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四方),動車組車體生產線上,正在焊接的車體,每0.5秒就有一組焊接數據上傳到焊接管理中心。這是車體焊接數字化管理系統的場景。
焊接是動車組車體制造的關鍵工藝。一列動車組,有上萬道焊縫。如何管控焊接質量?
車體焊接工藝師池浩瀚告訴記者,傳統的焊接,依靠焊工在焊完後進行自檢、互檢、巡檢,無法對焊接過程進行實時監控。中車四方通過數字化技術,建成了國內首個動車組焊接過程數字化管理系統。通過佈設在焊機上的數據採集器,焊接管理系統能夠實時採集焊接過程中的所有焊接參數,像焊接電壓、電流等,每0.5秒記錄一次,並自動與標準參數進行比對,一旦出現超差自動報警。
“焊接數字化管理系統就像一雙‘火眼金睛’,通過對焊接數據的實時採集、自動判斷、自動報警,實時地‘監視’車體的焊接過程,實現了對焊接的‘過程管控’,從而能夠更好地保障焊接質量。”池浩瀚説。
目前,在車體生產線上,焊接數字化管理系統連接了一百多台焊機,動車組車體的每一道關鍵焊縫都實現了實時管控。
數字化裝配,讓製造過程可追溯
轉向架相當於列車的“腿腳”,是動車組的關鍵核心部件。轉向架工藝師姚迪説,一個轉向架有400多種零部件,從上線裝配到完成製造,會產生近萬項製造數據。他們通過轉向架數字化裝配線,藉助物聯網、智能傳感等技術,以數控機牀、扭矩採集以及輔助裝配為主的智能設備進行聯網聯控,實現了轉向架製造數據的自動採集、自動判定和自動歸集。
“一個螺栓用了多大扭矩?一個裝配的尺寸多少?轉向架裝配中的每一個製造數據,都會被精確採集記錄。”姚迪告訴記者,近萬項的製造數據,包括人員信息、設備信息、物料信息、質量信息等,形成一個轉向架的電子化“製造履歷”。有了這個製造履歷,實現了製造過程的可追溯。
製造過程可追溯,可以更好地保障轉向架的裝配質量。同時,基於裝配大數據,能夠對產品一次交檢合格率、工序能力指數、質量穩定性等進行分析,從而指導優化生產流程和製造工藝,提高製造效率和產品質量。
數字化調試,大大縮短調試周期
完成組裝的動車組,出廠前必須進行調試。
“調試就是對動車組進行功能符合性驗證,相當於‘體檢’,合格後動車組才能出廠交付。”電氣調試工藝師孫曉東告訴記者,調試試驗是動車組出廠前的一道關鍵製造工序。
一列動車組有16000多個試驗項點,調試過程數據量龐大,流程複雜。依靠傳統的人工記錄、人工測試,很難突破調試效率的瓶頸。因此,數字化、自動化正在成為動車組調試線上的關鍵詞。
孫曉東介紹,他們對調試線進行了數字化升級,建成了動車組數字化調試線。這個數字化調試線,實現了動車組試驗記錄文件100%電子化交檔、試驗全過程數據100%存儲上傳。不僅如此,藉助數字技術和智能化裝備,調試線還開發了十餘種自動化調試設備,使動車組的部分調試項點實現了自動化調試。
“這些自動化調試設備,能夠根據任務指令,自動採集試驗數據,對試驗數據進行自動判斷,並自動生成試驗結果。”孫曉東説,目前實現自動化試驗的調試項點已經達到3000多個。
數字化調試線投入應用後,動車組的調試效率大幅提高。一列8輛標準編組的動車組,調試周期縮短了2天以上。
大數據護航,每年可預防故障隱患數百件
數字顯示,中車四方每天有1300多列動車組運行在全國各地。這1300多列動車組,每列車每天的運行狀態數據,都會實時傳回到企業數據中心。
基於大數據技術,企業建成了動車組智能運維平台。在這裏,大數據被應用到動車組運維,成為護航動車組運行安全的新“神器”。
“一列在線運行的動車組,設有數千個數據測點,傳感器實時採集列車的運行狀態數據,監測列車運行狀況,每10秒就向地面發送一次數據。”信息系統運營主管工程師王川告訴記者,企業利用動車組運行實時數據,並融合列車的製造履歷數據、線路數據、運用數據、維修數據、自然環境數據等,應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開發出動車組關鍵部件故障預測模型,能夠在發生故障之前對故障進行預測、預警,從而提供維護建議。
“這種基於大數據的運維模式,將傳統被動式的故障後維修或定期修,變為主動的預測性維護,從而能夠有效降低列車故障率,更好地保障行車安全,提高運維效率。”王川説,目前,動車組智能運維平台已上線應用近100個故障預測模型,利用大數據技術,每年能成功預防故障隱患數百件。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06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