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8日由聯想商用與財新雲會場共同舉辦的“聯想智慧中國行首站商用IoT雲端尖峯對話”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產生了巨大沖擊,推動復工復產形成產業協同仍是當前的核心工作。而“新基建”是解決我國產業鏈壓力的必由之路,“新基建”的核心則是數字化轉型,要以業務驅動,通過業務流程再造重組再加上技術賦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走向高質量發展。
《2019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及數據應用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整體尚處於起步階段。超過90%的企業內部存在數據孤島,約80%的企業不認可自身數據挖掘能力。
“不轉型等死,如果轉型不好就找死,這是兩難困境。”單志廣在談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痛點時説,“造成我們企業發展的一個很大難題是什麼?不會轉、不敢轉、不能轉、不善轉,或者是不願意轉,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是企業認識不夠,而是説在多重因素疊加之後,企業有時很難抉擇。”
企業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商用大客户業務總經理劉徵認為,數據驅動是數字化轉型最重要的因素,所有決策都要基於數據,所有價值的挖掘,背後的支撐都是數據。
過去一年中,劉徵帶領的團隊已經幫助了100多家工業和商業領域的客户,在多場景下做了各種基於物聯網相關的應用,並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而這也是劉徵對未來聯想業務轉型篤定的原動力。
“我認為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幾個驅動因素,第一個是業務驅動,第二個是數據驅動。”劉徵分享説,“如何依靠數據做決策,其實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聯想努力的方向,就是幫助企業更好地在應用場景中採集數據、獲取數據,同時藉助計算終端與平台,進一步挖掘數據的價值。只有從數據中分析出來轉型的收益如何,釋放數據所藴含的商業潛力,才能更好地推進數字化轉型。”
在對話中,與會嘉賓還就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路徑與瓶頸進行了探討。作為智能製造領域的代表,中集集團選擇藉助外部專家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工業互聯網打造上,我們面臨着‘自建’還是‘選擇外部平台’的不同路徑。我們認為要做自身擅長的事情,所以我們選擇在平台上搭建工業應用,請專家維護平台的運行,我們負責透過對行業知識的深刻理解,推動數據價值的挖掘和應用。” 中集集團CIO潘進傑説。
而深耕信息化產業三十餘年的聯想擔任的正是“數字化專家”的角色。面對企業的轉型需求,聯想選擇以智能物聯為突破口,夯實軟硬件一體化的自研能力,從“更靠近數據產生的現場”,加速邊緣計算設備的應用與創新。
如今,聯想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智能物聯產品組合,全面覆蓋數據採集、數據傳輸、數據處理三大領域。同時,其智能物聯設備也已面向製造、醫療、零售、餐飲、能源、教育等40多個應用場景順利落地。智能互聯網時代下,聯想致力於幫助用户有效獲取他們的最關鍵數據,並把這些數據傳輸到應該去的地方,挖掘出數據背後的商業價值,並提供軟硬一體化技術支撐。在市場認可方面,19/20財年,聯想商用智能物聯設備營收已斬獲超過55%的同比增長。
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後,是聯想一貫的生產運營優勢的支撐。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設備供應商,聯想擁有着高品質的供應鏈和世界一流的柔性離散製造能力,可以針對不同企業的多樣化需求,充分發揮“小、快、靈”的核心競爭優勢,真正做到按需定製,實現設備實現智能物聯網的“最後一公里”聯接。
同時,聯想始終秉持着“以客户為中心”的理念,深入大客户2.0戰略轉型落地,幫助企業挖掘數據背後的價值。以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為例,聯想對於不同成熟度的企業提出了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方案——對於成熟度較高的企業客户,聯想將聚焦其核心痛點,以提供智能物聯設備為主;對於缺乏平台化產品來應用數據的企業,聯想的大數據業務則為其提供平台解決方案與數據智能服務;對於成熟度較低、還在摸索如何將業務需求轉化為IT能力的企業,則由聯想服務業務入手,幫助其釐清自身目標與需求。
聯想優質的服務實力也在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持續助力。在全國範圍內,聯想擁有包括2400餘家專業服務站、12000多名認證工程師在內的商用服務交付網絡,可有效支持全國範圍的運維需求,為企業轉型提供完善、及時、高效的支持。
2020年,隨着“新基建”與產業數字化的雙重浪潮,聯想將持續發力智能物聯領域,不斷推進“端到端”的產品自研能力建設,全面加速智能物聯轉型。在此基礎上,聯想也將攜手更多行業夥伴,驅動萬物互聯的快速落地,賦能更多企業在“新基建”時代走上新的階梯,創造更大的新商業價值。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