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 | 美團剛下單百萬輛共享電單車,滴滴青桔就傳出融資,戰火重啓了?

沉寂已久的兩輪車戰場硝煙重啓。

36氪從多個信源處瞭解到,美團已經在本月下單了百萬輛以上的共享電單車訂單,合作製造方包括富士達和新日。同時,美團還獨家買斷了富士達一款Q8車型,作為代工廠,富士達將不能再給其他品牌生產相同設計款式的電單車,這意味着投放到市場上之後,美團的電單車將會有更高的辨識度。有知情人士稱,美團這批電單車會先在成都等城市上線。

另外,目前美團電單車近期還在全國多個區域徵召代理機構及人員,準備正式探索電單車如何商業化。一名美團單車區域負責人稱,他們正在談的商業化方案包括車身廣告,以及App端內廣告和視頻。

針對上述説法,美團單車方面回應36氪稱,自2018年4月融入美團之後,美團一直沒有放棄電單車的業務,與解決0到3公里出行需求的共享單車形成互補。

巧合的是,多位知情人士稱,就在美團剛下了數量巨大的電助力單車生產訂單後不久,滴滴就“傳出”了青桔單車10億美金融資的消息,“青桔融資的消息在此時傳出,針對美團的意圖其實挺明顯的”,一名接近美團和滴滴的知情人士稱。而且,根據今年4月滴滴公佈的未來三年戰略顯示,兩輪車依舊將是未來滴滴發展的重點,而電單車則是今年滴滴青桔的重點方向之一。

這讓人懷疑,兩家單車企業在今年可能會持續有大的動作,並進一步點燃兩輪車市場的戰火。

中國的電單車市場在過去幾年一直不温不火,其中政策影響一直是重要原因之一。2017年,當摩拜和ofo都開始嘗試做電單車業務時,北京等一線城市卻相繼發佈文件,對共享電單車表態“暫不發展”或者“不鼓勵發展”,緊接着鄭州、杭州等二線主要城市乾脆直接叫停共享電單車。

直到2019年4月開始執行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又重新給市場帶來希望。新國標對電動車提出多條規範化條款,淘汰了大量不合格企業以及原本佔據市場近九成的超標電動車,超過90%的電動車將被劃歸為電動摩托車,需要按照機動車進行管理。當市場出現大量用户需求時,共享電單車領域自然迎來了利好。

兩三年前做太早,現在等來了行業標準化,美團和滴滴也等來最合適的上場廝殺時機。

從成本上來説,電單車的生產價格遠高於共享單車。以美團此次下單的百萬量級電單車來説,上述知情人士稱,車體 電池的總成本可能要幾十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説,這是個進入門檻相對較高的遊戲。但無論是美團還是滴滴,都有能力在電單車領域持續加碼。

而且,電單車的客單價相對更高,且有漲價的空間,一些投資人曾“樂觀”地給36氪算過一筆賬,如果業務發展順利,每天每輛車4-5單,初期就能盈虧平衡,一輛電單車大概十個月到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電單車也相對好管理,一位共享單車人領域人士稱,和共享單車一樣,電單車有定位,運維師傅只要定期換電池就可以。

另外,共享單車經過殘酷血戰後,一個共識是,一二線城市的單車投放量早已接近飽和,很難再回歸到大規模鋪車時代,所以品牌方們正在將目光逐漸轉向鋪設門檻相對較低的下沉市場。而下沉增量市場卻有着完全不同的出行習慣——比起需要更加用力騎行的共享單車,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的居民更青睞電單車,這意味着未來共享電動車在下沉市場的一場混戰將無法避免。

“美團和滴滴加碼電單車,還有一個可能性”,上述行業人士稱,雖然行業內對電單車的商業模式多有質疑,例如生產和運營成本高、受天氣和政策的影響約束大,“不過,那些搞共享電單車、電動車的小品牌,很多做了幾年,到現在都還活着”。

可能兩家公司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電單車如何才能商業化,據《晚點LatePost》瞭解,接下來青桔的計劃是:加大一二線城市外的城市開拓和投放,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積極開展商業化,提高盈利能力。

畢竟,共享單車遲遲無法盈利,甚至拖累公司財報的前車之鑑,誰也不想再在電單車上重新看到了。

(題圖來自“美團”官方微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7 字。

轉載請註明: 36氪獨家 | 美團剛下單百萬輛共享電單車,滴滴青桔就傳出融資,戰火重啓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