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近期,多家上市的快遞公司先後公佈了6月份的業績報告,其中顯示,順豐、韻達、申通、圓通四家公司的單票收入均有大幅下降,同比跌幅均超過20%。例如順豐6月的單票收入為17.89元,同比下降22.92%;韻達單票收入為2.36元,同比減少25.79%;圓通單票收入為2.16元,同比減少28.28%;申通單票收入為2.07元,同比減少27.37%。此前中通在財報中曾披露,在剔除跨境業務後單票收入已經同比下降19.4%,僅為1.52元。

雖然如今各大快遞企業公佈的單票收入在不斷降低,但就在兩個月前,“通達系”卻曾相當有默契的幾乎在同一時間發佈了公告,透露出想要“適當調整快遞服務價格”的意圖。那麼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改變了主意,相繼撤回了意圖漲價的公告,面臨着單票收入下降的現狀呢?

【默契的漲價無事發生,真是網友“威脅”起作用?】

其實在探討“通達系”前後變化的關鍵前,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快遞行業中的“單票收入”到底值得是什麼,為何順豐與“通達系”之間的差距這麼大,以及“通達系”的單票收入這一數值為何無限逼近2元?

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我們三易生活向業內相關人士求證後瞭解到,所謂單票收入,通常是指運費總金額除以總單數所得出的票均收入,是以均值的形式呈現。而且“通達系”不同於順豐,其網點所採用的是加盟制,收件及派件等業務往往並非直接由總部負責,因此對於單票收入這一數值,內部往往還有比較細緻的劃分,比如總部收入(直營網點)與加盟網點的區分。而這也是為什麼採取加盟模式的“通達系”會與順豐之間在單票收入上有如此大差距,而彼此之間這一差距並不大的主要原因。

翻看過去幾年“通達系”的財報其實不難發現,長期以來“通達系”單票收入就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在今年5月上旬,申通、圓通、百世、韻達和中通曾陸續發佈公告稱,“隨着國內疫情逐漸好轉,全國高速公路已於5月6日恢復正常收費,為保障廣大客户體驗,(我們)將適當調整快遞服務價格。”

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當時這幾家快遞企業幾乎同時宣佈調整價格,也很快引起了大量網友的警惕。當時我們三易生活在相關內容中評價“通達系”所擁有的高度行業默契,或許意味着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快遞行業的“價格卡特爾”。而網友對於“通達系”漲價的消息則更為簡單明瞭,“漲價就換快遞”——不少網友在相關報道下方評論稱,如果“通達系”漲價將會毫不猶豫地轉向順豐。

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但很快,這些幾乎同時宣佈漲價的快遞企業,又不約而同將官網上的通告進行了刪除,當作無事發生。為什麼“通達系”來勢洶洶的漲價還沒落地就偃旗息鼓,難道用户“轉用順豐”的口頭“威脅”真的就這麼管用嗎?

【極低的利潤空間,成為了不敢漲價的緣由】

實際上,“通達系”試探性漲價泥牛入海,以及單票收入的持續下降,或許不光是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是其所採用的加盟模式本身,就註定了儘管會不甘於微薄的單票收入,但依然不敢輕易漲價。

其中以中通快遞為例,根據官方公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剔除跨境業務收入後其單票收入1.52元,同比下降19.4%。而在成本方面,受益於高速公路免過路費政策以及油價的下跌等因素,該季度的運輸成本同比下降18.6%至13.0億元,單票運輸成本較去年同期下降至0.55元;但分撥中心的運營成本同比增長8.4%至9.7億元,單票分撥成本為0.41元。

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至此,1.52元的收入中就承擔了0.96元的成本,如果再其他方面的成本,中通送一單快遞的利潤空間也就可以想象低到了什麼程度。而這,幾乎已經成為了“通達系”企業的普遍情況。

也正是因為如此驚人的薄利,吸引了大量對價格敏感的商家與用户,並形成了快遞行業的“價格戰”。依靠着默契的低利潤,創始人彼此之間關鍵錯綜複雜的“通達系”,很快就吃掉了順豐吃不下的下沉市場,併成功在市場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低利潤註定了這些採用加盟模式的快遞企業需要靠走量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獲得整體收益,也正是這樣的運營模式,註定了沒有一家“通達系”的企業敢真正冒着讓客户流失的風險,去當漲價的這隻出頭鳥。

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可如果繼續保持低利潤與持續降低的單票收入,雖然掙錢依然辛苦,但至少“通達系”的模式較為穩定,甚至還有望以此價格戰來消耗市場上其他同類型競爭對手,看上去是更為穩妥的選擇。

【持續下降的單票收入背後,用户又損失了什麼?】

均價2元的單票收入似乎正在成為“通達系”企業的主要潮流,但這又會給普通用户帶來什麼,日常寄送快遞會變得更便宜嗎?實際上,如果大家不妨找一家“通達系”的快遞點寄送一單快遞,就會發現,其收費標準並沒有發生幾乎任何變化。以我們三易生活所在的武漢為例,首重範圍內的快遞包裹依然需要8-12元左右的快遞費(偏遠地區另算)。

實際上“通達系”所提供的快遞服務,也並非外界想象中的閉環。早在2018年《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中就曾披露,用户付出的快遞費中,“通達系”企業的總部只能從中收取一部分,其他則是由加盟商瓜分。在這一報道中還曾舉例稱,假設用户付出10元快遞費,那麼其中的3元歸攬件方,1.6元歸快遞員,快遞公司總部真正收到的只有三項費用,即為面單費1元、幹線運輸費2元,以及付給派件加盟商派件費1.5元(總部代收)。

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所以即便“通達系”的單票收入持續下滑,普通用户日常收寄快遞的費用依然不會有明顯的改變。但對於用户來説,卻可能不得不承擔“通達系”為了盈利節約成本所帶來的後果。

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由於“通達系”將配送體系的末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最後一公里”,交由加盟商去打理,其後果也就導致了整個行業服務水平的參差不齊,甚至如今已默認為更加“偷工減料”的“用户自提”模式。事實上,這種潛規則已經不僅適用於“通達系”這類價格相對便宜的快遞服務,隨着與順豐關係緊密的豐巢快遞櫃推出,行業默認“用户自提”模式的範圍也正在逐漸擴大。因此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價格戰相互撕咬所損害的不只是競爭對手,用户也在這場亂戰中失去了自己應得的權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9 字。

轉載請註明: 通達系單票收入持續下降背後,到底犧牲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