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作為雙創重要平台和基地的眾創空間正加快走向專業化智能化之路。科技部日前正式發佈關於開展第四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備案示範工作的通知,按照《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指引》的相關要求,科技部2020年繼續開展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備案示範工作,屆時我國國家級專業平台將達100家左右。除了蓄勢擴圍外,由於疫情倒逼平台企業加速創新,智能孵化的開啓也為我國“雙創”升級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窗口期。
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將達百家
“前兩批基本隔一兩年才組織申報,而今年半年內就已經啓動兩批了。目前看,今年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將達到一百家。”一位有意向申報第四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的平台人士向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國家近年提出“雙創升級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核心載體。
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即聚焦細分產業領域,以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的重要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截至目前,科技部已在全國批准建設了三批73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其中第三批23家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於今年3月份在16省區市備案示範。
在業界看來,專業化眾創空間是緊密圍繞“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而誕生的,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把“雙創”機制和實體經濟的發展、轉型、升級緊密結合起來。“專業化眾創空間能夠優化提升創新創業資源的配置效率,推動眾創空間從自由生長走向精耕細作,使資源和生產要素更好地配置到特定領域的新技術、新產業上。它不僅能夠釋放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專業化人才加入創新創業的行列,而且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區域產業升級、推進新科技革命發展的重要抓手,有利於地區新興產業的崛起。”對此,中國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向記者表示。
除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外,隨着 “雙創”工作逐步展開,我國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各類創業孵化載體呈現爆發式增長。據科技部火炬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眾創空間、孵化器數量超過1.3萬家,吸納就業人員超過400萬人,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35萬人,累計畢業企業超過16萬家,累計上市掛牌企業超過467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已覆蓋我國絕大部分縣市區,成為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
而隨着科技創業企業的大量增加並展現出良好的成長性,大量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業孵化領域,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的運營主體性質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科技創業孵化機構中,民營性質比例2019年底已達73.1%,數量也從幾百家增長到近萬家,成為我國雙創服務的重要力量。
智能孵化突顯 雙創升級迎契機
如果説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和產業升級的規律,鑄就了創孵機構專業化市場化的未來發展方向,那麼疫情的意外出現加速了這些雙創平台智能化發展。
“一方面疫情防控需要人羣避免大規模流動和聚集乃至隔離,這一情況對人羣聚集消費的線下創業場景影響較大,如餐飲、教育培訓、旅遊、交通等行業;另一方面疊加歐美等國家同期對我國設置貿易壁壘,外貿出口相關領域如製造業創業也受到較大影響。”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處副處長孫啓新此前表示。不過,孫啓新認為,醫藥醫療、線上服務、遠程辦公等技術創新需求度較高的創業領域,疫情倒逼下短期內存發展機遇。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博士認為,目前孵化器行業正在加快數字化轉型。“孵化器的發展趨勢是產業化智能化。目前這兩個方向都完全沒有改變,而且疫情加快了智能化。”在顏振軍看來,智能化分成兩層,一層是單個孵化器個體的智能化,怎麼樣用一些手段讓孵化器的運作流程、管理流程、服務流程等資源上線;另一層是,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建立一個基於互聯網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孵化器、小公司、大企業、投資機構、專業服務機構大量的交互。
在受訪的專家看來,受疫情、自然災害、金融風險等影響,當今世界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大量的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危機的同時,也為創業,特別是具有創新特性的科技創業帶來了大量機會。“在經歷疫情造成的影響之後,國人長期的生活與消費邏輯必然會改變,原有的創業生態也在進行洗牌,倒逼企業加速創新,倒逼政策制定者擁抱創新。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國‘雙創’升級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窗口期,即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潮的基礎上,迭代升級到新一輪科技創新創業高潮。”孫啓新表示。
強化管理 優勝劣汰是趨勢
近年來,我國眾創空間正朝着差異化專業化品牌化的趨勢迭代發展。不過,仍有部分中小平台面對同質化的激烈競爭和盈利模式的單一,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而依託自己的強項來做的部分專業化眾創空間也走進發展“瓶頸”。特別是疫情的影響,讓不少雙創平台的處境“雪上加霜”。
為此,政府和相關機構紛紛出台相關扶持措施,而平台自身也強化管理、迅速展開自救。根據此前財政部發布的《關於科技企業孵化器 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税收政策的通知》,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對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國家備案眾創空間自用以及無償或通過出租等方式提供給在孵對象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徵房產税和城鎮土地使用税;對其向在孵對象提供孵化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税。
不過,在業內專家們看來,淘汰也未必是壞事,未來眾創空間的管理,必須走市場競爭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模式。對此,盤和林也表示,作為創業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眾創空間的管理和發展值得每一位創業者細細思考。他認為,未來我國的眾創平台要走垂直專業化道路。其次,要實現創投和孵化的結合發展。“創投 孵化”的發展模式,可以通過自持投資機構或外部引進的投資機構,對空間內的入駐企業進行投資,達到兩者利益捆綁的目的,更好地幫助企業成長。
“我們制定了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對國家級孵化器進行考核,實現優勝劣汰,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原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被摘牌。”孫啓新近期在創孵直播平台演講時表示。“我們最近在梳理全國創業孵化載體‘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情況,即將制定‘十四五’的孵化器發展規劃,會有一系列的新想法和措施出台。”孫啓新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