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狂人”馬斯克即將迎來近20年太空創業之旅的最大考驗——將人類送入軌道。如果天氣條件允許,他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將於當地時間5月2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龍”飛船,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兩名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
這將是最近9年裏美國宇航員首次從本土起飛,也是私營企業首次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疫情之下,SpaceX這次發射為何仍能備受關注?為何SpaceX能領先於波音等大公司拿下載人首飛的資格?這次任務對太空探索行業又意味着什麼?有評論稱,對於這個因疫情和衰退而傷痕累累的國家來説,這次發射至少給了人們一個仰望天空的機會。
9年斥巨資購俄“船票”
彭博社稱,與人類航天史上許多里程碑時刻——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進入近地軌道、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相比,SpaceX本次發射不足掛齒。那麼,為何它仍會成為外媒追逐的焦點、吸引美國正副總統相繼表達現場觀摩的意願?
綜合外媒觀點,本次發射之所以備受關注,至少有三重原因。
首先,這是自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以來,美國宇航員首次從本土起飛。作為航天大國,自2011年“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最後一次執行任務後,美國已有9年時間沒有能力進行載人發射,不得不仰仗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為此,美國需要向俄羅斯支付人均約8600萬美元的路費。有數據顯示,NASA在這9年裏已斥資約40億美元向俄羅斯購買了52張“船票”。
其二,這是宇航員首次乘坐私營公司製造的火箭和飛船進入近地軌道。儘管早在2010年時任總統奧巴馬就決定將空間站之旅轉手給私人承包商,但航天先驅們始終懷疑這一天是否真會到來。“從來沒有人乘坐商業航天器進入太空,這絕對是史詩般的時刻。”美國諮詢公司AlixPartners航空航天分析師路易吉·佩魯索説,進入太空非常危險,載人發射的難度更是以指數級飆升。
其三,這是科技初創公司SpaceX成立18年來首次將人類送入太空。自馬斯克2002年成立SpaceX以來,公司就以人類移民其他星球為最終目標。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它都被嘲笑為億萬富翁的痴人説夢、用密封蠟和橡皮筋造火箭。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指出,外界的關注主要基於兩點,首先,美國自從航天飛機退役以後一直沒有自己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不得不依賴俄羅斯。但俄羅斯的“船票”不斷漲價,美國的政治顏面也受到影響。因此,美國一直想擺脱俄羅斯的制約,同時啓動多個研發方案,包括“龍”飛船、波音的“星際客機”、“獵户座”飛船,以及小航天飛機“追夢者”。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美國終於迎來首次載人飛行,外界自然抱有期待。其二,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私營公司的載人飛船,跟以往國家運營的模式不同,相當於推出私人“打的”的“天地往返”模式。
儘管新冠疫情蔓延,NASA和SpaceX依然決定推進發射計劃。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説:“對美國而言,這是優先任務。”
SpaceX首席運營官格雯·肖特韋爾説,將採取所有預防舉措,確保宇航員的安全。“我們正在確保只有必需人員接近他們。他們佩戴口罩和手套。我們每天清潔訓練設施兩次。”
美聯社報道,兩名宇航員及他們的妻子和兒子已經一起隔離數週,以確保家人可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觀看發射。發射以前,兩名宇航員將完全隔離14天。
發射當天,在NASA和SpaceX飛行控制室工作的人員將保持至少2米距離,全程佩戴口罩和手套,使用洗手液。
不過,疫情當前,NASA和SpaceX呼籲民眾不要前往佛州,而應該待在家中、經由互聯網或者電視觀看發射。
太空商業飛行新趨勢
放在太空探索的語境裏,即將到來的這次發射對SpaceX、NASA、美國乃至人類意味着什麼?它真的開啓了商業太空飛行“新黃金時代”?
綜合外媒和觀察人士觀點,這次發射至少有幾點意義值得一提。
首先,它是太空行業私營化的一次飛躍。“龍”飛船是SpaceX成為載人航天公司的第一步,預計未來幾年它將承載私人宇航員和太空旅遊任務。如果成功的話,它將證明私人太空飛行在技術上的可行性,從而開啓商業太空飛行的新時代。
龐之浩指出,美國的衞星發射基本已實現私營化,貨運近地軌道飛行也較為成熟,但載人航天由於技術複雜、投資大、風險高等原因,一直是國家運營。自航天飛機退役後,美國一直在探索載人航天私營化,近地軌道就是率先嚐試的領域,因為這部分技術較為成熟,成功可能性大。未來在一些技術成熟領域,私營化應該會成為一種趨勢。
《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則認為,太空飛行私營化趨勢在這次發射中可能不會特別顯眼,因為美國航天的大部分技術本身就掌握在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私營企業手中,美國政府往往只扮演規劃者、決策者和主導人的角色。隨着載人“龍”飛船的發射,更多地證明另一個新的趨勢,即商業公司可獨自承擔具有更高複雜性和綜合性的重大項目,而不是隻負責整個科研體系裏的某個分支技術,或者某個元器件。這意味着未來商業企業可能會在過去由政府主導的航天行動中發揮更突出的作用。但與此同時,美國對於這種市場變化仍處在觀察和試探階段,這從“龍”飛船經過13次發射後才走向載人飛行可見一斑。
NASA將專注深空開發
第二點意義在於它讓NASA得到深空開發的更多自由度。有數據顯示,在航天飛機全盛時期,每次近地飛行任務的成本接近18億美元。現在,每名宇航員乘“龍”飛船進行一次近地飛行的費用為5500萬美元,比NASA開發自己的近地軌道運輸工具要便宜得多。如此一來,NASA可以把自身資源集中在開發深空架構上,以便重返月球並最終前往火星。《華盛頓郵報》稱,這可能會成為一塊跳板,重要性不亞於上世紀60年代為“阿波羅”登月鋪平道路的“雙子座任務”。
王亞男認為,通過這次飛行,NASA相當於重新構建了一套技術分佈系統,即低難度的近地軌道飛行、空間站往返,交由商業公司的飛船完成;美國政府出資建造的飛船主要用於需要傾注更多資源和技術的高難度飛行任務,比如月球、火星探索。
還有一個意義是它將幫助美國重新取得太空探索領域的更多主導權。儘管NASA商業載人飛行計劃始於奧巴馬時期,但特朗普認為,這是他重新確立美國太空統治戰略的象徵,既包括軍事領域的動作,如創建太空部隊,也包括民用方面。
龐之浩指出,過去有種説法,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控制了地球。美國一直想在航天領域的各個方面佔據絕對領先的位置,包括軍事、民用、商業領域。冷戰時期,“阿波羅”工程實際上是美蘇“太空競賽”的政治成果。特朗普時期,美國太空探索的投入不斷加大,從原來180億美元漲到200多億美元;他本人也表達了想在2024年完成載人登月的願望。但是,他提出的太空戰略存在出於政治考量、急於求成的問題,並不一定符合科學規律。(記者 安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