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解決快的問題,2.0版解決又快又準的問題,是1.0基礎上的一個巨大升級!
10月14日,在北斗衞星導航系統高峯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下簡稱“信通院”)發佈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平台,將民用應用的手機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信通院研究員劉旭解釋,“我們用開車導航時,手機經常分不清在主路還是輔路,這是因為傳統定位精度不高。”
基於北斗2號、北斗3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全新發布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平台(北斗定位2.0版)能夠實現秒級定位、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裝配車載天線時精度可達到亞米級),而1.2米的高精度意味着車道級定位得以實現。
北斗三號“落地”,普通人即享
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啓面向全球的高質量服務。
普通人怎麼應用到北斗三號呢?通過中國信通院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平台,普通人通過手機就可以用上北斗的高精度定位。
“北斗定位服務2.0版本的發佈意味着利用手機實現車道級高精度定位已經進入正式商用。”劉旭表示,“只需要升級一下固件和軟件版本,無需加裝硬件,就能實現車道級定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斗定位2.0版之所以能夠實現高精度定位服務是基於對數據更立體的展現。劉旭説,在北斗三號系統的佈局基礎上,定位平台除了能提供星曆數據之外,還提供更多的比如高精度軌道差、高精度電離層模型等參數,這得益於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的佈局和數據獲取。
在原有快速定位服務的基礎上,2.0版按照國際標準進行了升級,將廣播星曆和PPP輔助數據一併下發給智能終端,芯片和數據應用層面將有更多參數,得以實現高精度定位。
1.0到2.0,從追趕到並駕齊驅再到以特色取勝
當2000年左右北斗系統剛剛起步時,GPS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應用,差距懸殊,必須追趕。
“時間走到2013年,北斗的定位仍是以分鐘計算的,這是由於衞星定位需要相對位置的計算。”劉旭説,這一被稱為“星曆數據”的信息,需要從衞星上直接下載,衞星太高、播放強度弱,至少需要30-50秒鐘才能讓地面和衞星“知道”相互位置,再進行解算,需要更長時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樣的定位時長很難滿足日常的需要,用户根本無法接受,更別提實現與GPS的競爭。
既然定位時間的“最長板”是“星曆數據”的獲取,那麼要大幅縮短定位時間必須直擊“痛點”。
可以不從衞星上下載星曆數據嗎?答案是可以。劉旭解釋,如果有一個平台把所需要的星曆數據放到服務器上,地面定位請求可以直接到服務器取用,將大大縮減時間。“一個星曆數據的文件1KB不到,毫秒級就能傳完,最終三、四秒鐘就能定位成功。”
2018年,中國高精度位置網及其在交通領域的重大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其中包括網絡輔助快速首次定位技術的攻關。
“那個時候實現的是:GPS有北斗也有。”劉旭説,1.0版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目前每天的活躍用户達到1.8個億,每天的業務量超過30億。
如何把更多的用户吸引過來,展現中國北斗全球定位系統的優勢?
“如果北斗和GPS一直並駕齊驅,那原來的差距會一直存在。如何縮短差距,需要用差異化的服務來推進整個北斗產業的發展。”劉旭説,2.0的又快又准將給用户提供與GPS不同的使用體驗,引導用户、廠商主動把北斗用起來,以構建更好的“北斗生態”。
“過去有人認為有GPS就夠用了,或者認為北斗和GPS同質化嚴重,但現在差異化正在顯現。”劉旭説,中國北斗正在創造出更多的應用“藍海”。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