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水稻無人農場的首批大米“上線”啦

華南農業大學水稻無人農場的首批大米“上線”啦

上午10時許,無人駕駛收穫機“大紅”從機庫開出,緩緩駛往水稻無人農場,無人駕駛運糧車“小紅”緊隨其後。進入田塊後,“大紅”沿着預設路線開始收割水稻,很快就把糧倉裝滿了;“小紅”聞訊前來,從“大紅”自動伸出的卸糧筒中接過新鮮的稻穀。

華南農業大學水稻無人農場的首批大米“上線”啦

30日上午,在華南農業大學增城教研科學基地,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及其團隊開展的無人農場試驗迎來收穫作業。

羅錫文介紹,該無人農場已經實現“耕種管收”全程全面機械化,將作業人員從繁重的駕駛操作中解放出來,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未來,該項技術有望被推廣至全國。

華南農業大學水稻無人農場的首批大米“上線”啦

旋耕機收穫機都懂得“自己回家”

在基地中,一包包真空包裝的“無人農場大米”被碼放整齊,反射出誘人的光芒。這是華農水稻無人農場產出的首批大米。經五點取樣法測算,無人農場的水稻畝產量約為558.6公斤。

這批大米完全由無人駕駛的農機進行耕、種、管、收,屬國內首次。

5月上旬,無人駕駛旋耕機“小藍”完成土地耕整,無人駕駛水稻旱直播機進行水稻直播;隨後的幾個月裏,由無人駕駛高地隙噴霧機“小綠”對水稻噴施農藥,由無人駕駛飛機進行農藥噴施和變量施肥等必要的田間管理作業;8月30日,由無人駕駛收穫機和無人駕駛運糧車協同完成收穫作業。

完成作業後,小藍、小綠、大紅、小紅等都能沿着來時的路,輕鬆回到自己的“家”。

羅錫文介紹,無人農場有五個特點,分別是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無人農場自主作業技術將作業人員從繁重的駕駛操作中解放出來,大大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作業效率。”

從2004年開始,羅錫文團隊開展了農業機械導航及自動作業關鍵技術的研究,突破了導航定位、路徑跟蹤、電液轉向、電機轉向、速度線控、機具操控、自動避障、主從導航、車載終端和系統集成十大關鍵技術,先後研製出無人駕駛旋耕機、無人駕駛播種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高地隙寬幅噴霧機和無人駕駛收穫機等農機設備。

華南農業大學水稻無人農場的首批大米“上線”啦

上海、山東等地確定逾萬畝合作計劃

省心又省力的“無人農場”,目前是否適合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羅錫文認為,無人農場的大範圍推廣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基礎設施要好,農田的水網、路網、電網、通訊信號等都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二是田地規模要夠大,要把面積小、零散分佈的土地有效整合,實現‘短變長’‘彎變直’‘窄變寬’”。

“現階段應該還是以試驗效果、為農民提供示範為主,之後根據不同的生產環節再逐步推廣。”羅錫文表示,2016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65.2%,而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80年代已相繼實現全面機械化。

目前,羅錫文團隊研發的各項成果總體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水田自動導航作業和主從導航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滿足旱地或水田耕整、種植、植保和收穫等環節精準作業需要,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現代農業智慧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撐。

“過幾個月邀請大家來賞花!”羅錫文笑着透露,完成水稻無人農場的首輪試驗後,這個地塊將在11月開展油菜無人農場的試驗。今年10月,該團隊還計劃在佛山市三水區建設一個花生無人農場。

除此之外,團隊已經與上海、山東等地初步確定合作意向,計劃試驗種植面積逾萬畝。

【記者】鍾哲 實習生 梁嘉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3 字。

轉載請註明: 華南農業大學水稻無人農場的首批大米“上線”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