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幹,還是邊幹邊想呢?

有人道歉了。

但是,欠錢者真正的道歉就是拿出錢來還錢,有多少錢還多少,絕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所以,騙子的道歉往往只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地行騙。

也是,如果騙子的承諾可以兑現,他就不是騙子了。

莊子説,竊鈎者誅,竊國者侯。

騙的越大,裹挾的人越多,反而越安全。

因為,這樣的金融大劇中從來就沒有、也不會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就像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監守自盜》所説的:

真正的工程師造橋,金融工程師造夢,一旦變成惡夢,其他人幫他買單。

2008年經濟危機主要來源是超級脆弱推手艾倫·格林斯潘。

但是,他負什麼責任了嗎?

根本沒有!

一、到底是該先想好了再幹,還是邊幹邊想呢?

在《知識有兩種,我們被最沒用的那個統治》中,坤鵬論分享了人類社會的兩種知識:

第一種,人類從祖先到現在,在無數次的試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甚至還可能是自然產生的。

現在的我們卻認為,它們都來自於書籍、思想和推理。

第二種,學校學到的東西,是用來獲得分數、利益、金錢的東西,它們可以寫成文章、可以解釋、可以做學術、可以理性化、可以理論化……

當今的知識型社會,就是被這種知識佔領、主導的社會。

我們太高估了第二種知識,即學術知識在人類事物中的作用和必要性。

正是這個原因以及因果思維導致我們產生了一個疑惑:到底是該先想好了再幹,還是邊幹邊想呢?

坤鵬論很長時間都認為,做事前一定要做好規劃,好計劃才能有好結果。

可是,在實踐中,很多事情並非如此。

就像之前文章中分享過的,坤鵬論曾跟着一位老闆短短裏三年做了7個方向和賽道的探索。

每個開始之初,都有非常宏偉的規劃、美輪美奐的BP(商業計劃書)以及澎湃人心的三年預算。

但是,一事無成!

後來,坤鵬論有機會主持做一個APP,開始時,產品經理給出的結論是,這樣的APP,不會有太多人用,而且功能過於簡單,頂多就那麼幾個,以後再難有發展。

雖然如此,我們依然堅信要做的那個功能是客户需要的,秉承着最小投入、小步快跑的原則,不在產品的規劃上過多糾纏,直接幹了再説。

於是,APP很快上線了,在沒有花推廣費的情況下,每天竟然有100多的下載量和80%以上的註冊使用轉化。

隨着用户量和使用量的增長,客户不斷提出新需求,我們也不斷髮掘到可做的功能,幾個版本的更新迭代後,連產品經理自己都感嘆説,可做功能就算做一年都做不完!

正是這樣的實踐,讓坤鵬論明白了,只要是需求,就是有價值的。

事情是幹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幹了再説,邊幹邊想。

想得再完美,都是0,概率世界中,長期規劃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忽悠。

如果靠想、靠計劃就肯定能實現目標,那麼,也就沒有紙上談兵這種説法了,那麼,世界最牛的企業家都應該是那些著名經濟學家。

實踐出真知。

真知就是本質。

坤鵬論一直強調,做事一定要牢牢抓着本質幹。

但是,很多時候,在岸上的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或可能看錯了本質,只有跳進水裏撲騰起來,才能真正、快速地觸摸到本質。

小馬過河的故事早就告訴我們,水是深是淺,事是苦是甜,都要自己試了才真正知道。

有人向維珍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請教如何處理難題,他的回答是:“管他呢,做了再説。”

只要沒有生命和自由的風險,做了再説,先搞起來。

這就是在你和事情之間建立了最短路徑。

你不再糾結於why、if,而是思考、實踐、試錯how!

其實,所謂的思考周全,大部分時候是給自己的畏縮不前找藉口。

想太多背後的主要原因無外乎兩個:

一種是這件事根本就不值得做,你的直覺已經否定了它;

但更多的原因則是,內心膽怯,不敢去做,偏偏嘴硬不想承認自己慫,於是就拿出深思熟慮當遮羞布。

概率世界,只要時間足夠長,什麼都可能發生,幹,可以有一堆理由和實例支撐;不幹,照樣可以有一堆理由和實例助陣。

所以,想太多,就是純純地浪費時間,就是為不幹找藉口。

就像本文開頭説的,説得再天花亂墜,不拿出錢來賠,對於被騙的人們來説就是繼續欺騙。

人值不值得合作,值不值得交,永遠不是説出來的,都是實打實做出來的。

甚至,説得越漂亮,越要提防,因為人們都是缺什麼才會拼命喊什麼!

最後,強調一點,任何事千萬別二元論。

坤鵬論説幹了再説,邊幹邊想,絕對不是否定思考,更不是提倡不思考的傻幹蠻幹。

知行合一,方為大道。

只是,被第二種知識統治的我們,太需要實幹了。

而且,憑空的思考是空想,真正有價值的思考都需要實踐來提供原材料。

二、發明是需要之母

前面提到了需求,我們常説,需要乃發明之母。

確實,人類相當多的發明看上去都符合這個“常識性”的觀點。

坤鵬論曾經一直秉承着這樣的認知。

但是,《反脆弱》、《槍炮、病菌與鋼鐵》卻告訴我們,事實上,許多發明或大多數發明其實是一些被好奇心驅使的人或喜歡動手修修補補的人搞出來的。

而且,當時並不存在對他們所想到(發明)的產品的任何需要。

在一種裝置被髮明出來後,發明者就得為它找到應用的地方。

而且,只有在它被使用了相當一段時間後,消費者才會感到他們“需要”它。

還有一些裝置本來是發明者為了一個目標而發明出來的,結果它卻在其他一些意料之外的目的中找到了自己的大多數用途。

這種先是被髮明出來,然後才尋找使用的發明,囊括有現代大多數重大的技術突破。

比如:從飛機和汽車到內燃機和電燈泡再到留聲機和晶體管,應有盡有。

所以,發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需要是發明之母。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留聲機。

1877年,愛迪生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留聲機,它是這位現代最偉大發明家最具獨創性的發明。

愛迪生專門寫文章為這個發明指明瞭10種用途,比如:保存垂死的人的遺言;錄下書的內容讓盲人來聽;為時鐘報時以及教授拼寫等。

而音樂複製在他列舉的用途中並不佔很高的優先地位,也就是説,愛迪生並不看好這樣的用途。

幾年後,愛迪生和他的助手説,留聲機沒有任何商業價值。

又過了幾年,他認為留聲機當辦公室口述記錄機簡直太美妙了,於是重拾銷售留聲機的生意。

後來,當一些企業家把留聲機改裝成播放流行音樂的投幣自動唱機時,愛迪生相當氣憤,認為這是糟踐他的偉大發明。

過了20年後,他才勉強承認他的留聲機的主要用途是錄放音樂。

機動車同樣也是不為任何需求而發明出來的。

1866年,尼古勞斯·奧托製造出他的第一台燃氣發動機時,馬在滿足人們陸上運輸需要方面已經有了將近6000年的歷史,同時,在其最近的幾十年,蒸汽動力火車又對人類的長途運輸進行了最有效的補充。

當時,馬匹沒有供給問題,人們對火車也相當滿意。

而且,奧托的發動機力量小,還笨重得不行,高達2.13米,所以,從哪方面看,它都無法與馬匹媲美。

一直到了1885年,發動機的改進使戈特利布·戴姆勒得以在一輛自行車上安裝了一台發動機,製造出了世界第一輛摩托車,又是11年之外的1896年,他才製造出了世界第一輛卡車。

1905年,機動車還是有錢人昂貴而不可靠的玩物,人們對馬匹和火車的滿意度始終很高。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軍方認定了它的確是需要卡車的。

戰後,卡車製造商和軍方進行了大量遊説,使公眾相信他們對機動車輛的需要,從而使卡車得以在工業化國家開始取代馬車。

但是,這種改變並非一蹴而就,即使在美國最大的城市裏,也整整花了50年時間。

歷史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最早的照相機、打字機和電視機都和奧托2.13米的內燃發動機一樣,粗笨、性能差到讓人不敢領教。

以上這些實例讓你想到了什麼?

坤鵬論想到的是:

第一,概率世界未來永遠無法預測,所以生存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停折騰,不停幹,讓自己大幅度地波動起來,試錯起來,這就是親手去創造自己的未來可能性,還有什麼比自己掌握自己命運更靠譜的事呢!

第二,普通生意是滿足需求,偉大的發明和事業是創造需要,但是,它們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幹中出來的,正所謂最偉大永遠始於最渺小。

第三,永遠不要小瞧任何一項發明,即使它無法對應到現實的需求,即使它簡陋至極,在技術之下,功能的實現最重要,體積、重量、外觀反而是最容易改變的。

另外,我們的歷史也誇大了諸如瓦特、愛迪生之類稀有天才的重要性。

其實,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發明故事不過是後人編造出來的。

這被稱為發明的英雄理論。

比如: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説他看到蒸汽從水壺嘴冒出來而受到了啓發。

可惜的是,瓦特打算製造自己的蒸汽機的想法,實際是他在修理托馬斯·紐科曼的一台原型蒸汽機時產生的。

這種蒸汽機是紐科曼在57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的,到瓦特修理的時候,英國已經制造出了100多台。

再往前追溯,早在1680年左右,法國人丹尼·帕龐就設計出這種蒸汽機,就是沒有製造。

而帕龐的設計思想源於他的前人荷蘭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和其他人。

故事告訴我們,1879年10月21日晚,愛迪生髮明出了白熾燈泡。

其實,他的白熾燈泡,只是對從1841年到1878年的其他發明者獲得專利權的許多白熾燈泡的改進而已。

同時,在萊特兄弟的載人飛機之前,已有奧托·利林塔爾的載人無動力滑翔機和塞繆爾·蘭利的不載人動力飛機。

三、人類的發明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們並不否認愛迪生、瓦特等人所作出的巨大改進增加了或開創了商業成功的機會。

但是,我們起碼要明白,所有公認的著名發明家都有一些有本領的前人和後人,而且他們是在社會有可能使用他們的成果的時候對原來的發明作出改進的。

所以,人類科學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拾階而上,每一個台階都是由前人鋪就的。

技術的發展是長期積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為,也不是某個人的靈光乍現。

技術在發明出來後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發明出來去滿足某種預見到的需要。

人類的發明是如何產生的呢?

總的來説,發明是在無數次的嘗試,然後無數次的失敗中誕生的。

而絕大多數發明恰恰不是事先就設計好的。

想想看,如果人類的發明都可以事先設計好,那麼,我們是不是早就應該進入到科幻小説所描述世界了。

有時候,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只是人們更喜歡複雜、神奇以及英雄。

所以,我們可以説,人類的絕大部分發明背後也遵循着概率法則。

發明本身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但是,人們通過觀察和反覆實驗,不斷積累之下,量變到質變,走出了塔勒布所説的反脆弱才具有的凸性曲線,產生了非線性的凸性效應——誕生了發明創造。

《槍炮、病菌和鋼鐵》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通過直接觀察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新幾內亞人,推知了史前的發明方法。

新幾內亞人認識幾百種當地的植物和動物,知道每一種是否可以食用、它的藥用價值和其他用途。

他們還了解幾十種石頭的硬度、顏色、遭到重擊時的情況以及各種用途。

所有這些知識都是能通過觀察和反覆試驗獲得的。

新幾內亞人不斷在森林裏撿起一些不熟悉的東西,拿在手中擺弄,如果發現有用,就帶回家。

別人看到後,會模仿,以及會帶着攀比的心理去尋找更好的東西,或是在現有基礎之上想方設法改進。

於是,知識不斷擴充,技術不斷進步。

比如:7世紀左右,中國發明瞭瓷器,14世紀從絲綢之路到達了歐洲,這種紋理細密的半透明陶器,一下子就把歐洲人給驚呆了,他們在對其讚歎不已後,便開始想辦法仿製。

一直在仿製,一直不成功。

這背後的源動力是什麼?

兩個字——利益!

五個字——物以稀為貴!

直到1707年,德國的鍊金術士約翰·伯特格爾在用許多製作方法,將各種礦物和黏土混合起來進行了長期的試驗中,才偶然發現瞭解決辦法,從而建立了如今還聞名遐邇的邁森瓷器工廠。

後來,法國、英國的人進行的或多或少獨立的試驗中,產生了塞夫勒陶瓷、韋奇伍德陶器和斯波德陶器。

當然,除了誘人的利益之外,那些完美無瑕的中國瓷器始終是歐洲陶瓷工匠的榜樣,不斷刺激着他們的創作慾望。

古人能夠利用的原料都是自然材料,有石頭、木頭、骨頭、獸皮、纖維、黏土、沙子、灰巖和礦石,各種各樣,數量眾多。

人們正是用類似的方式,根據這些材料逐步學會了把某些種類的石頭、木頭和骨頭製成工具;把某些黏土製成陶器和磚;把沙子、灰巖和其他東西混合在一起製成玻璃;對現有的純粹的軟金屬(銅、金)進行加工;後來又從礦石中提煉金屬,最後又對硬金屬(青銅、鐵)進行加工……

而蒸餾則是典型的反覆試驗的成果。

中世紀伊斯蘭教的鍊金術士在生產酒精和香水的過程中發明了蒸餾技術。

接着他們又把石油蒸餾成餾分,其中有些被證明是威力更加強大的燃燒劑,後來,在伊斯蘭教最後打敗十字軍的戰爭中起了關鍵的作用。

19世紀的化學家在石油蒸餾過程中發現了中間餾分油可以用作油燈的燃料。

但是,他們卻將最易揮發的餾分(汽油)當作一種沒有用的廢品而拋棄。

一直到後來人們才發現那是內燃機的一種理想的燃料。

今天,誰還記得汽油這種現代文明中最重要的燃料之一當初曾被當成廢物呢!

它何嘗不是又一個尋求使用的發明呢!

小知識

什麼是餾分?

它指的是不同温度下,石油產品蒸餾出來的組合。温度不同,餾分不同。

比如:在分餾石油時,温度在50℃~200℃之間得到的餾分就是汽油;温度在200℃~310℃之間得到的餾分是煤油。

一直以來,人類的實踐改善比大多數人想象的都要偉大,而與科技相關的生產力改善卻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少。

比如:鐵礦冶金術是人類幾千年經驗的結晶;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產物;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製藥實踐結果……

人類的科技、技術就是這樣發展而來,從0到1,從簡陋到精細,從兩個相同的連接在一起,再到不同的兩個、多個連接在一起……

只是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之後,我們只看到了它們如今的模樣,並沒有一代代地追根溯源,在倖存者偏差心理的作祟下,自然而然產生了,這麼偉大的東西怎麼可能是普通人發明的,它必須是英雄所為的想法。於是,發明英雄的故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人們接受並廣為流傳。

坤鵬論曾講過,看事物本質,歷史法是個可以直擊重點的方法,從其誕生開始,一路追溯其發展。

歷史可見初心,追根溯源,方得始終。

大家可以看《看懂今天的科學 要從亞里士多德説起……》體會一下。

所以芒格説:“由科技引起的進步理應得到更少讚譽,而與實踐相關的改善則應該得到更多。”

最後,請大家思考一下,人類什麼樣的行為是行動最集中、最頻繁、最劇烈的?

對,是戰爭!

表現為武器和運輸工具的技術,提供了某些民族用來擴張自己領域和征服其他民族的直接手段。

這就使技術成了歷史最廣泛模式的主要成因。

幾乎每一次人類歷史上的大規模戰爭,都可能是人類科技激烈碰撞和交流的契機,特別是一戰、二戰,顯現得尤為突出。

今天的分享到這裏,後面還會有一篇討論動手做重要性的,同時還會介紹為什麼中國從技術達人成了技術弱者,還有股票投資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相信故事……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779 字。

轉載請註明: 坤鵬論: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幹,還是邊幹邊想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