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這年頭,誰還不是個亞文化愛好者了。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嚴格來説精神小夥也能歸入亞文化,無時無刻感受被亞文化統治的恐懼!

畢竟現在十個年輕人,九個自我介紹都愛説自己興趣愛好廣泛,還有一個正在B站聽羅翔審張三。亞文化早就成了牢牢貼在年輕人身上的一個標籤。

要説自己是個亞文化愛好者,既要重質又要有量,這樣才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有緣人,一起為共同志向搖旗吶喊。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大家不妨去看看原文,72種亞文化羣體,你參與了多少個圈子?

這不,熱愛和世界分享故事的知乎就出了一份“亞文化圈檢索交友指南”。近日,知乎熱門問題“目前中國有哪些亞文化?”中,來自答主蘭陵的回答把亞文化分類寫成了一篇小論文。

文中稱目前中國可以劃分出10大類、至少72種不同的亞文化羣體,依據精神生活對象的不同進行分類。

雖然把這72種亞文化羣體看完,會讓人產生一種疑惑:這個世上還有主流文化嗎?

只要你有愛好,

恭喜你成為亞文化圈中人

雖説亞文化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還是頭一回見把亞文化分類説得這麼細緻。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現在的年輕人,沒個特別點的愛好都不好意思出門。當然了,出門方式也講究與眾不同。/ unsplash

10個大類、至少72種亞文化羣體,總會有你沒聽説過,但同時包括了你所見過的。雖然大眾對亞文化範疇尚未有清晰定論,但亞文化羣體的細分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遍佈各種我們意想不到的領域。

在“通過個體外觀的改變,表達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喜好”的個體外觀分類裏,就有今年存在感特別強的破產三姐妹——JK制服、漢服、Lolita洋裝。大家熟悉的二次元範疇,動漫宅、遊戲宅、網文圈,也被仔細歸類到精神消費品之中。

有小眾如克蘇魯神話、飛面神教、清醒夢,這種一聽名字就不明覺厲的亞文化羣體。有常見如土味、古風、偶像圈、歷史宅、軍事迷等種種羣體也統統算在裏面。如果你是個表情包達人,在這個分類體系下你就是一名標準的亞文化愛好者。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表情包:謝邀,我也沒想過有天我能被劃入亞文化的範疇。/ unsplash

按照這個分類,但凡是個有點愛好的普通人都是亞文化圈中人了。

“不是什麼興趣愛好都叫亞文化。亞文化也絕不僅限於興趣愛好。”在這個知乎問題下的另一個答主噗嗤就不認同這個高贊回答的觀點。

比起回答“目前中國有哪些亞文化”這個問題,答主蘭陵更像在羅列“目前中國有哪些小眾圈子”。

明確什麼是亞文化,是回答問題的第一關鍵。現在這份“72羣體”組成的熱門回答,更多地是將亞文化和其他興趣愛好混在一起簡單粗暴地呈現出來。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舉個例子,想找一個一心只沉迷遊戲而不愛動漫、科幻等等的單一亞文化愛好者,絕對比想象中要難。/ unsplash

而且完整看下來,會發現這些分類的重疊率非常之高。一個愛穿漢服喜好動漫的歷史愛好者,在72個亞文化羣體中,他涉獵過的就可能不止10個圈子。

放棄思考亞文化內涵和外延,這個單純羅列現象的高贊回答,或許用“亞文化愛好資深程度自評表”來形容更準確點。

最近年輕人都在耍的亞文化新潮流,要數一看名字就非常“亞”的高科技亞文化取名機。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輕鬆一點,遊樂娃子就能換個更風騷的新名字。

上古計算機時期的辣眼視覺設計,五毛錢PPT藝術字特效的標題,再配上一張任性隨意的圖片,你也能擁有獨一無二的酷炫亞名,然後發朋友圈微博炫耀一波。

高科技亞文化取名機背後的3個女孩,bnt、luwen和yuan都是來自帕森斯設計學院大二在讀的學生。活學活用上學期的編程課知識寫了這個小程序,一開始只是打算自己用來在IG上玩一玩,沒想到意外火出了圈。

為什麼這個僅供娛樂創造出來的玩意會這麼火?主創團隊也不甚明白。

她們收到很多回饋,主流圈的很多人覺得這個生成器好玩新奇,身邊的亞文化朋友也玩得很開心。“非要道明這個動機的情緒,可能是自嘲。事實也確實把身邊許多朋友整笑了。”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跳海大院採訪了主創團隊,在交流過程彙總你能發現主創妹子們的名字也很有趣。/ 跳海大院

在意料之外的後續現象中,她們找到了亞文化帶給她們的意義。“我們希望的是,先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種文化存在,這樣才能繼續展示不同亞文化圈層中豐富精彩的那一面。”

喜歡亞文化,不需要畫地為牢。而亞文化與主流的距離,也沒我們想象得那麼遙遠。

出圈的亞文化也是亞文化,

沒有誰比誰高貴

根據官方定義,Z世代指的是1995年後、2010年前出生的人羣。大多數Z世代年輕人不再追求大眾趨同,而是將注意力逐漸轉向小眾自我。

大眾文化是被動接受世俗,亞文化才是應該積極追求的生活。

今年年初騰訊視頻推出的紀錄片《我們的浪潮》講的就是這麼些故事。融合接納、叛逆表達、崇尚自由、活在當下,這是新一代青年態度的生活方式縮影。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中看上去就很“亞”的朱婧汐,也是其中一期的主持體驗官。/ 《我們的浪潮》

它包括四大主題:《來自街頭》、《美妝美幻》、《從頭開始》、《愈夜愈潮》,從滑板、潮牌、美妝、造型、派對文化等年輕人非常熟悉的文化元素切入。這是一部完全屬於年輕人的紀錄片。

在第5集有關牙買加髒辮的部分,當主持人不經意問出“您這個髮型留了多久了”時,那位牙買加老者只回答道:“孩子,這不是一種髮型,這是一種文化。”

這種漫不經心而又堅定的態度,正是現時許多亞文化愛好者所欠缺的態度。

“我不希望我喜歡的東西火起來”、“他出圈了他再也不是屬於我們的精神安慰劑”,這些“反主流”言論隨處可見。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潮流應該是一種與世界相處的態度。”/ 知乎截圖

實際上,這個世界的許多精彩都是被新一代的年輕人所塑造,傳統的商業社會也越來越多受到所謂“亞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浪潮》,正是一部為年輕一代及亞文化“主流化”的紀錄片。

無論是和主流文化發生交融或是碰撞,本是同根生的文化同源,從本質上來説不存在對立,只有區別。事實是亞文化從未放棄過“出圈”的機會。

2019年的最後一夜,也是最美一夜,許多年輕人選擇在B站上觀看“2019最美的夜”晚會跨年。

這是B站第一次舉辦跨年晚會,目前的累計播放量已經達到1億,彈幕311.7萬條。有人甚至用“中國的紅白歌會”來形容這場晚會的盛大出圈情況。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無論是直播還是重播,可以肯定互聯網上絕大多數的衝浪先鋒們都貢獻過點擊率。

不靠流量明星,也沒有大量推廣營銷,在B站成立十週年會議上的數據顯示, B站的月活用户已經高達1.25億。這也是B站出圈的底氣和驕傲。

從“二次元都愛用的B站”變成“年輕人都愛上的B站”,總聽見部分“老用户”表示對它的失望——B站越來越大眾化,再也不是二次元的樂園,它背叛了亞文化圈子。

然而B站是真的拋棄了以“二次元”為首的亞文化嗎?

直到今日,成為B站會員不僅僅是填寫註冊信息,還需要回答100道和B站有關的亞文化試題。B站仍不打算放棄這種“排他性”強烈到足已勸退路人的註冊機制。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看到這堆註冊問題,誰還忍心説B站背叛了二次元?

保持特立獨行的權利,這不僅是B站、或者延伸到整個互聯網文化,對年輕人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正如威廉·曼徹斯特在講述美國曆史的《光榮與夢想》後記中寫道:“自由若要有實質意義,包容度必須更廣,要將千夫所指之人也納入保護傘下。”

當我們沉迷亞文化,

我們也在渴望主流

1976 年 12 月 3 日,在美國有5名暴徒衝進一處私人住宅瘋狂掃射,之後迅速逃離。住宅中有3人遭到了襲擊,但幸運的是他們活了下來,其中一名傷者叫鮑勃·馬利,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雷鬼之父”。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熱愛你的生活,亦要生活在你的熱愛之中。

兩天後,一場名為《微笑的牙買加》的免費露天音樂會如期舉行。那天,8 萬多人來到國家森林公園的體育場,他們高呼着“鮑勃·馬利”。

馬利面帶微笑,如往常一樣,他眼神堅毅,宛如鬥士。後來,有人問他為何帶傷堅持演唱,他説:“那些試圖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糟的人都沒有休息一天,我怎麼能夠停止歌唱呢?”

在打破西方主流音樂界的銅牆鐵壁之前,起源於牙買加的雷鬼樂連小眾都算不上。馬利的出現改變了一切,他憑一己之力將這種音樂風格以及髒辮文化帶向了全球。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年輕人拿髒辮耍酷的時候, 也別忘了這個髮型背後所代表的愛與和平。/ 《中國有嘻哈》

在西方主流媒體中被冠上“叛逆暴力”印象的雷鬼音樂和髒辮,對於牙買加人來説是重要的反抗殖民統治象徵。也是反歧視、反暴力、及愛與和平的宣言,它們恰恰是那些固有印象的反義詞。

接受亞文化其實就是接受所有反常規、反主流的特質。

和成熟的成人羣體脱節的青少年們,從對身份認同感的訴求出發,然後以意識抵抗為姿態,無數個荷爾蒙膠囊想要穿過“光明”尋找“黑暗”。日光之下並無鮮事,但總有暗湧騷動,這種不穩定感正是亞文化的危險迷人之處。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接受自己、享受自我、擁抱世界,亞文化對於年輕一代來説不止象徵這麼簡單。/ 《我們的浪潮》

混跡知乎的知名網友納什·沃夏爾·碩德寫過“社會三定律”:

1.任何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裹步不前的老頑固。

2.任何出生時間和我相差10年以內的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精英,中流砥柱。

3.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無可救藥垮掉的一代。

在亞文化普遍化之前,在中國有個模糊又彈性範圍極大的羣體——文藝青年。這是70後、80後的非主流文化。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心中有詩與遠方的文藝青年們,也是亞文化愛好者。/ unsplash

當時大家對亞文化青年尚顯青澀的概念沒有清晰識別,所以文藝青年這個稱法就把“格格不入”與眾不同的一批年輕人兜作一堆。

每個年輕人都會天然地被亞文化召喚吸引,探索要以什麼方式生活,這是我們走上成人社會之前的人生洗禮。

而每一個年輕人,都希望這些年輕人小羣體的生活價值有天成為主流社會值得一提的生活方式,這正是亞文化的生命力和留存的意義。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亞文化最大的魅力是包容,也因此我們才能比想象中更美好。加油,奧利給!

所以別再得意洋洋地説我們反主流,我們只想認真做自己。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28 字。

轉載請註明: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裏裝 原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