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在各種事情上沒少膈應咱們。
一邊邀請着華為參與5G標準制定,一邊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徹底禁售華為、中興。這個操作實在是沒看明白。
不過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打擊其他國家這種事,可幹了不止一回。
咱們不妨以史為鑑,今天就來聊聊法國和日本的故事。
美國vs日本:從扶持到打壓
日本半導體崛起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迫於冷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帶來的壓力,需要在亞洲建立個前哨。
思來想去只有日本最合適,對日本由壓制轉為扶持政策 。
要不説日本人腦子轉得快,一點就通,藉着美國迅速回血,差點扭過頭把美國給擠沒了。
以鋼鐵為例,二戰結束時日本還是一片廢墟要啥啥沒有,到了1965年,日本向美國出口的鋼鐵就佔到了美國進口總量的43.9%,把美國的工人都擠下崗了。
美國花了很多心思想限制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結果收效甚微。
乾脆直接讓日元升值,來個超級加倍,這樣進口日本貨就貴了,企業也就都買美國貨了,於是美國決定拉着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國簽訂了《廣場協議》。
日本那邊雖然不情不願,但畢竟家門口都是美國軍隊。只能安慰自己——
這兩年出口各類商品也賺了一些錢,升值之後也方便日本在海外置辦房產地產、買買高新技術,聽起來也還行。於是半推半就同意了這個《廣場協議》。
打壓歸打壓,簽了《廣場協議》,美國覺得日本身上還是有利可圖,想讓日本接着幫自己打打下手。
承接一些低利潤、低水平的製造業,美國自己則把高利潤、高水平的集成電路產業留在國內。
於是美國向日本轉讓了數百項技術專利,日本也樂得掌握新技術。
其中最標誌的事件就是1952年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親自帶隊跑到美國,花了2.5萬美元從貝爾實驗室買到了晶體管技術帶回日本。
回國之後,索尼經過兩年的技術攻關,成功製造出日本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TR-55,相比當時市面上個頭巨大的收音機,TR-55輕便又好看,一經推出就火遍全日本。
一切好像都照着美國人設定的方向走下去,日本人做電視機、收音機這些技術水平不高的,美國人則是照着當時的趨勢研究最高級的計算機。
小算盤打得噼啪響,劇本都寫好了,沒想到日本人卻沒按這個演下去,索尼的成功直接幫日本點亮了新的技能樹,並直接帶動了電子產業的發展。
恰好1964年,日本正愁沒地方學技術呢,美國德州儀器就帶着產品走向了本市場。
為了保護自己還在發育中的半導體產業,日本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你德州儀器要想在日本開展業務,就必須在三年內向日本公開相關技術,並且市場佔有率不得超過10%。
德州儀器為了進入日本市場只好同意,之後和索尼成立合資公司,雙方各自佔有50%的股份。
一方面是拖住限制海外公司進入國內市場的腳步,一方面日本則加快扶持本國產業。
它先是向歐美等技術先進國家派出海外視察團,到生產基地實地考察並學習先進技術。
光學還不夠,日本通產省找到當時國內頂尖的科技企業日本電氣、富士通、 日立、 東芝和三菱還有相關行業專家,一塊組了個研究協會。
協會表示以後政府出錢給大家搞技術攻關,研究成果共享,目的是早日在集成電路上趕上美國。
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英文縮寫是VLSI。VLSI研究協會下設聯合實驗室和企業實驗室兩個部門。
聯合實驗室負責一些基礎技術的研究,琢磨得差不多了就交給企業實驗室,那兒的人進一步考慮如何改進工藝和技術,為之後的大規模量產奠定基礎。那之後,日本在這個計劃上砸了720億日元
E:\快傳號發文(4月26日)\360測試0731-善興\文章列表\軍事\美國打壓中國企業真的是為“國家安全”?\151573.GIF
得益於這個計劃,日本企業到1980 年已經攻下全球30% 的半導體內存市場,又過了五年,日本的份額超過美國達到50%。
美國這時候情緒就比較複雜了,鋼鐵那邊還沒緩過來,沒想到一個不留神日本又在半導體上趕了上來,良品率更高,賣得還便宜。
真香定律的威力下,美國英特爾瀕臨破產、 名噪一時的仙童半導體也走到被日本富士通收購的邊緣。
美國開始籌劃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反擊。
美國的制裁
首先想到的方法還是加税,在此之前,都是半導體,美國往日本賣要收12%的税,相比之下日本往美國賣貨卻只要交6%的税。這就提高了美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的售價。
1978年,美國在東京舉行的關貿總協定多邊談判中要求日本調整關税,雙方最終決定從1980年開始調整,日方每年降低0.975%,美方每年降低0.025%,用11年的時間共同調低到4.2%。
但十一年太久,美國人只爭朝夕,畢竟按照日本人這個乘風破浪的速度,十一年之後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在不在還是一個問題。
E:\快傳號發文(4月26日)\360測試0731-善興\文章列表\軍事\美國打壓中國企業真的是為“國家安全”?\153216.GIF
於是在1981年裏根上台後繼續向日本施壓,美國貿易代表布魯克與日本通產省負責人舉行談判,決定在1982年直接把税降到4.2%,比原計劃提早了九年。
調整税款以後,日本轉攻國際市場,佔有率蹭蹭往上漲。美國人懵了,你這不是相當於拐了個彎,還是來堵我們美國的企業麼?
E:\快傳號發文(4月26日)\360測試0731-善興\文章列表\軍事\美國打壓中國企業真的是為“國家安全”?\153749.GIF
這時候加税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美國開始想新招。
1982年,就是日美確定兩國正式調降進口關税的同一年。
美國聯邦調查局對外公佈他們抓到了來自日本三菱和日立公司的六個“間諜”,指控他們盜取美國IBM公司的操作系統和最新硬件信息。
事後調查表明,這些員工是真有這念頭,但給他們情報的卻是假的IBM員工,他們真實身份是FBI的探員,沒錯這就是一起釣魚執法。
兩家公司被人抓住把柄,無話可説,只好道歉並支付了累計達上百億日元的專利使用、賠償等各種費。
除了IBM間諜案,東芝當時還把機牀賣到了蘇聯,這又惹了美國老大哥不高興。
這些案件讓日本人一面陷入法律爭端、交罰款,一面又給他們建立了一種不靠譜的形象,給之後的操作打下了輿論基礎。
日本這邊,國防指望美國,市場依賴美國,身子板挺不直,美國又是罰款又是調查,還不斷表示要制裁,日本政府實在扛不住,兩國最終在1986年7月31日達成《日美半導體貿易協定》 。
《協議》還要求日本通商產業省,也就是那個一手建立“官產學”模式的部門承擔起監督日本半導體企業合理制定產品銷售價格的責任。
尷尬的是,劇情好像並沒有像美國預想的那樣發展,日本依然在國際市場上狂飆突進,1986年全球市場中美國半導體產值下滑到39%。
但日本人當然不是毫髮無損,比如協議的達成就迫使日本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本土半導體產品的採購。
採購少了,需求就降了,對於CPU這些新興但高風險的技術也就不願意加大研發投入,導致日本半導體生產越來越集中到DRAM上,前進的方向漸漸和行業的發展方向錯開。
扶持韓國
另一邊,在日本和美國因為半導體地位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和它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卻開始悄咪咪發展起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説來也有趣,韓國人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原因除了有追趕行業發展趨勢的考慮,還有一個原因是韓國人發現在自己經濟發展過程中,自己每年都要從日本進口大量半導體零部件。
他們賺得實在是太多了。
這就讓韓國政府和企業家們都感到有必要推動電子配件及半導體生產的本土化。1974年,三星集團創始人李秉哲之子李健熙創辦了韓國第一家半導體公司。
在那之後,韓國有樣學樣,仿照日本的“官產學”一體化模式。
全斗煥政府也拉着三星、LG、現代和韓國六所大學一起弄了一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共同開發計劃》,目標是開發並批量投產4M DRAM。
那是1986年,那一年,美日還在因為半導體貿易協定的事勾心鬥角。
韓國這邊沒遇到啥外部阻力,上下齊心,結果目標一年就實現了目標,1987年,三星電子就成功研發出4M DRAM ,僅僅落後日本6個月。
都是研究半導體,美國對日本就是堵着門口打,對韓國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什麼待遇差這麼多?關鍵就在於韓國發展雖然快,但沒搶美國的飯碗。
不往上走,不動美國飯碗,韓國願意乖乖當好產業鏈條裏的一顆螺絲釘,美國自然喜聞樂見,使得它的半導體產業一直髮展到現在。
當然了,把三星養肥,再通過金融危機收割韓國的勞動成果,這就是後話了
錯失機會
面對三星的強勢崛起、美國的層層封鎖,日本的半導體企業當然也想再努力一把。
奈何計劃趕不上變化。《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產品的出海實力被大大削弱。日本國內則是由於泡沫經濟破裂,一片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
更糟糕的是,日本整個產業界都誤判了行業發展走向,個人電腦市場的崛起使得CPU成了行業新風口,日本的半導體企業卻遲遲沒有調整發展方向。
而迫於美國政府的壓力和指責,當日本政府最終看到新的發展方向時,也沒辦法再像以往一樣拉着大夥兒一起往一個方向努力。
錯失機會,泡沫破碎,日本人的高光時刻就這樣結束了,那之後的十年,經濟增長乏善可陳,被日本人自己稱為“失去的十年”。
2018年,日本曾經的半導體產業巨頭東芝將自己的芯片業務作價180億美元賣給了美國貝恩資本牽頭的財團。與此同時,日本整個半導體產業也不復榮光了。
法國,阿爾斯通
進入新世紀,又有一家國外企業的發展擠壓到了美國,這家公司是法國的阿爾斯通。
阿爾斯通成立於1928年,是一家法國的世界500強企業,無論是建發電站還是各種軌道交通線都是一把好手,被大家稱為法國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它在中國也參與過不少的項目,比如我國的三峽水電站和北京機場線都有用到阿爾斯通的技術。
阿爾斯通開展海外業務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另一個競爭對手通用電氣。
通用電氣是何許人也,那可是美國司法部的養老院啊。
美國司法部的檢察官們離開了公職崗位後,再就業往往會比較困難,通用電氣會在這時候向他們提供合規部的管理職位。據統計,截至2014年,已經有15位檢察官在通用開始了第二段職業生涯。
美國司法部也經常罩着乾兒子通用電氣,據統計,在電力生產方面,通用電氣的幾乎所有國際競爭對手都曾經被美國司法部起訴,並被迫支付鉅額罰款。
比如2010年ABB公司被罰5800萬美元; 2008年德國西門子被罰8億美元, 其中8名工作人員被起訴等等。
阿爾斯通老是這麼欺負通用,於是乾爹司法部逐漸開始把目光轉移到這顆的法國工業明珠上。
內外交困
阿爾斯通雖然是一家出色的製造業公司,但自身的經營狀況也不免受到經濟大環境的影響。
08年金融危機後,歐洲經濟復甦緩慢。整個歐元區失業率居高不下,銀行資產負債狀況惡化,企業融資面臨較大困難。
這種情況下,政府和個人都只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對於發電站和建軌道交通這種大工程興趣寥寥,這正好就衝擊到了阿爾斯通的業務,那段時間訂單簽約量大跌22%,公司股價在2013年累計下跌超過20%。
最糟糕的是,公司還面臨着嚴重的現金流問題,上半財年的現金流都是負的,負多少呢,5.11億歐元。
阿爾斯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已經大幅縮減研發成本和費用性支出,但即便如此,仍不能改變阿爾斯通的鉅額現金流赤字的局面。
公司業績嚴重下滑,阿爾斯通就只好想盡辦法縮減開支。那邊通用電氣和美國司法部正愁沒什麼由頭辦阿爾斯通呢,機會就這樣送上門來了。
首先出手的是美國司法部,他們很快啓動了針對阿爾斯通的反腐調查,指控阿爾斯通在海外項目中有行賄的情況,要求阿爾斯通予以配合。
為了拿到相關證據,美國司法部甚至往公司安插卧底,對同事之間的談話錄音。
阿爾斯通甚至在一開始就沒打算認真對待這件事,因為即便是賄賂,也沒賄賂你美國,我一個法國公司,賄賂第三個國家,你美國管得着麼,所以只是一邊應和着美國的要求一邊拖延調查。
美國司法部發現反腐並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又換了一個方法。
2013年4月14日,阿爾斯通公司國際銷售副總裁弗雷德裏克·皮耶魯齊在紐約肯尼迪機場剛下飛機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逮捕。
罪名是十年前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塔拉罕發電站項目中,皮耶魯齊及其他阿爾斯通的管理人員經由“中間人”向政府官員行賄。
為什麼一家法國公司在印尼的交易要被美國司法部管轄?
後者的理由是他們有”長臂管轄權“,也就是一旦外國的交易對美國商業發生了重大的和可預見的後果,不論它發生在什麼地方,均受美國法院管轄。
皮耶魯齊無奈,被送進監獄三個月,和重刑犯們關在了一起,監獄生活實在難以忍受,一心想着離開美國這個鬼地方回家的皮耶魯齊,向美國當局”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另一邊,美國司法部單單抓皮耶魯齊還不夠,2014年春天,為了給阿爾斯通公司繼續施壓,美國當局又逮捕了3名皮耶魯齊的前同事。
同年4月23日,阿爾斯通的亞洲區副總裁勞倫斯·霍金斯也在美屬維爾京羣島被捕,理由是他在塔拉罕項目中行賄並掩蓋僱用中間人的行為。
本就經營困難的阿爾斯通又被抓了一大堆高管,內部陷入到一片恐慌之中,人們紛紛猜測,美國人的下一個目標很有可能就是公司首席執行官柏珂龍。
美國司法部這邊初戰告捷,這邊等待已久的通用電氣終於出手了,向阿爾斯通過發出了收購要約,意圖趁虛直接吞掉競爭對手。
2014年4月24日,也就是霍金斯被捕的第二天,阿爾斯通宣佈將佔自身業務70%的能源業務以13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
為了讓法國政府通過收購案,通用電氣還承諾,收購後將為法國創造1000個就業崗位。
好好的企業突然宣佈被對手給收購了,不少人看出了其中的貓膩,法國政府也不都是傻子。
於是2014年5月15日,時任法國經濟部長的阿爾諾·蒙特伯格通過了一項幾乎就是為抵制通用電氣收購提議而量身定製的法律,規定若想要掌控能源、水利、運輸、通信或者醫療領域的法國企業,外國企業必須獲得法國政府的同意才能進行收購。
與此同時,法國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阿爾斯通收購案,得出的結論是,美國人罰款和坐牢的威脅,對阿爾斯通當時的CEO柏珂龍出售阿爾斯通的決策產生了極大影響。
除了法國,與通用電氣同為競爭對手的德國西門子也不願看到通用就此做大,拉來了日本的三菱重工組成財團,表示願意出資200億美元收購阿爾斯通。
另一邊,美國也沒閒着,司法部和通用電氣一面從被捕的五位高管和之前的錄音裏面找到阿爾斯通犯罪的“實錘”,一面向阿爾斯通的高管承諾收購結束後將給予他們數百萬歐元的獎金。
一通裏應外合,不久之後,阿爾斯通被判違犯了美國《反海外腐敗法》,需要支付7.72億美元的罰款,十日內付清,不可由其他組織或個人代為支付。
這也是美國史上此類案件的最高罰款金額。
阿爾斯通當時的現金流已經是負數,根本不可能支付這筆罰款,最終這家法國“工業明珠”只好將自己的能源業務拱手相讓。
黯然離場
在最後,最初被抓的高管皮耶魯齊滿以為在自己的“認罪”後便能重獲自由身,他猜到了開頭,在阿爾斯通的收購程序進入到各國反壟斷檢查程序的時候,他的保釋申請得到了批准。
只可惜沒猜到的結尾,皮耶魯齊在那之後還將經歷3年多的保釋期,接着又要被關在監獄1年,直到2018年9月才終於離開美國,寫下那本《美國陷阱》。
讓全世界得以瞭解到這樁收購案背後的故事。
而阿爾斯通在賣掉電力部門地位一落幹丈,2010年它還位居財富500強290位,到了2018年,這家公司已經從排行榜上消失不見。
至於通用電氣承諾的給法國創造1000個崗位,自然也打了水漂。收購完成後通用向工會公佈了一項大規模重組計劃,其中歐洲公司計劃裁員6500人。
2016年4月,憤怒的員工彙集在巴黎,他們用英語、德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表達自己不滿,痛訴自己遭受的背叛。
只是那個時候,好像説什麼也沒有用了。
結語
逮捕高管、大打貿易戰,除了阻止別國企業在美國本土發展,還要限制這些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企業搶飯碗。
這些已經是美國稱霸地球的基本操作了,這不過這次,將矛頭指向了復興中的中國,對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不斷地冠以各種名義實施制裁。
但我們並不像日本與法國那樣懦弱無能。剛剛完成組網的北斗衞星系統就是最好的例證。
1983年,我國的兩彈一星元勳陳芳允院提出利用兩顆同步定點衞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隨後的1985年,美國就公佈了戰鬥機發射的反衞星導彈,意在向世界示威。
隨後,美國在中國與歐盟合作的伽利略計劃中作梗,在核心技術上孤立、排擠中國,逼迫中國退出伽利略計劃。
但我們沒有放棄,2007年我們宣佈反衞星導彈研製成功,實現與美國的互相威懾、制衡。同年北斗2號首枚衞星發射成功。
之後核心技術全部國產化、美國人再也無法阻止北斗系統前進的腳步。
除了北斗,還有大型飛機,還有航空母艦,還有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生活日常的高鐵,這些領域裏面,我們哪個不是後來者,哪個又不是後來居上。
當前國產芯片發展受到美國阻撓遇到了困難,但相信假以時日,我們有能力以更加強大獨立的姿態重新迴歸行業前列,實現對美國的趕超。
-完-